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3個國際國內首次!這顆上海團隊帶來的風雲三號衛星不一般

2021年07月05日11:14 | 來源:新民網
小字號

圖說:風雲三號E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宋景琸 攝

今天7時28分,“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E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是我國第二代低軌氣象衛星系列風雲三號的第5顆衛星,是風雲衛星家族首顆晨昏軌道衛星,也是世界氣象衛星家族中的首顆晨昏軌道衛星。

世界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

低軌氣象衛星的首要任務是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滿足時間和空間要求的全球觀測資料,提高預報時效和精度。目前,歐美業務低軌氣象衛星採用雙邊全球資料業務交換和共享的協作組網觀測模式,觀測時間集中在上午10點、下午2點附近,與我國相同,每6小時觀測同化時間窗內全球總有2-3條軌道的衛星觀測空白區,無法提供全球覆蓋的初始觀測。

為滿足觀測需求,世界氣象組織在《2025年全球觀測系統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軌道3顆衛星組網觀測的概念。此次風雲三號E星的成功發射將彌補衛星觀測軌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觀測資料的不足,有效補充6小時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同化窗內衛星觀測資料的空白。

國內首個雙頻雙極化風場測量雷達

海面風場是海氣交互界面的重要物理參數,對全球氣候調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海洋航運、海上捕魚作業以及海洋工程等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船舶、海水浮標、沿岸海洋觀測站等傳統現場觀測手段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由於海洋面積廣闊,無法保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

憑借新增有效載荷風場測量雷達,風雲三號E星通過海面后向散射測量獲取全球海洋表面包括風速和風向的風場信息,通過星上內定標和在軌主動設備的外定標實現海面風場的高精度、大動態、高分辨率測量,並對海冰、土壤濕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進行測量。此次搭載的風場測量雷達為雙頻、雙極化圓錐掃描微波雷達,是風雲系列衛星首次裝載的主動探測雷達。

國內首次實現全能譜太陽觀測

太陽輻射是地表能量的來源,是驅動天氣、氣候形成和演變的基本動力。隨著全球氣候演變,太陽輻射的變化特征以及可能產生的氣候效應也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充分利用晨昏軌道可以長時間連續觀測太陽的優勢,此次風雲三號E星裝載了太陽輻照度光譜儀、太陽X-EUV成像儀、太陽輻射監測儀(國際比對型)3台不同載荷開展太陽觀測,分別從光譜、成像、輻射總量等不同側面對太陽進行全方位同步觀測,將為科學家理解地球氣候和天氣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

其中,太陽輻照度光譜儀是E星新增的有效載荷,可通過紫外、可見和紅外3個通道每日對太陽光譜輻照度進行測量,獲取太陽光譜輻照特征,捕捉太陽活動對光譜輻照度的影響﹔太陽X-EUV成像儀利用太陽輻射的X射線波段和極紫外波段輻射,對太陽實現長期、連續、高時間分辨的全日面和低日冕成像觀測,獲取太陽高分辨率圖像,為更准確的空間天氣預報提供參考﹔太陽輻射監測儀通過監測太陽輻照度的變化,捕捉太陽活動信號,相比上一代產品,新增瑞士DARA輻射計,首次實現了中外儀器在軌同步觀測。(通訊員 谷宇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