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這個露天電影點太“熱”了 每場都爆滿

2021年06月22日09:54  
 

夜幕降臨,在四川北路武進路路口的今潮8弄廣場的露天放映台上,正播放著《中國機長》,台下座無虛席。“很喜歡這種輕鬆的氛圍,吹著夏日的晚風,和家人朋友邊看邊聊,身心非常放鬆。”

百年弄堂喚醒市民回憶

自6月6日“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惠民放映”在虹口區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啟動,持續至6月20日,每晚19:00在今潮8弄的露天廣場都會放映一部優秀影片,不僅有《大上海》《中國機長》《烈火英雄》等緊扣時代脈搏的院線大片,也有《看不見的客人》《菊次郎的夏天》《我們假期做了什麼》等海外佳作,滿足市民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主辦方介紹,幾乎每場露天放映都是滿座的。

今年的惠民放映,首次採用最新激光放映機,各種畫面顏色豐富的影片可在露天放映時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放映現場,除了在入口實行嚴格的身份核對、測溫、查驗健康碼等防疫措施,還設置了覆蓋整個觀眾席和放映台的透明頂棚,配備解暑飲品、驅蚊用品等,觀眾可享受更安心、舒適的觀影體驗。

“以前的露天電影就是拉一塊布,沒有現在這麼先進,但是這種氛圍和感覺還是很親切的。”今潮8弄的露天電影讓鄰裡共聚上海弄堂,勾起不少市民的童年和青春記憶,放映台后的百年歷史建筑與光影交錯,更是喚醒了武進路與露天電影的不解之緣。早在1924年,上海第一家正式的消夏露天電影場正是在武進路上開幕的。

數個“第一”見証電影發軔

虹口區是海派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電影業的啟航之地。

1897年,虹口的禮查飯店(現中國証券博物館)進行了我國歷史上首次電影放映,電影自此進入中國﹔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東尼奧·雷瑪斯在乍浦路創辦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即后來的虹口大戲院),虹口成為中國電影業的發祥地﹔1914年,維多利亞影戲院成為第一家由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院﹔1926年,百星大戲院成為第一家真正的有聲電影院﹔1936年,上海大戲院成為第一家放映蘇聯片的電影院……虹口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不勝枚舉。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虹口境內曾先后有過31家電影院、46家電影公司、3家電影學校、3份電影報刊雜志、1家專業電影書店和1家上海戲劇電影研究所,堪稱上海電影業的半壁江山。四川北路周邊不少電影演映場所雲集,老上海口中的“過河看影戲”說的就是這裡。四川北路的石庫門裡,也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光芒四射、風採卓然的電影人,書寫了中國電影和海派文化的傳奇篇章。

惠民放映擦亮紅色名片

作為上海“開天辟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重要區域之一,虹口區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底蘊。此次活動的舉辦場地——虹口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就位於“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范區”,周邊有紅色文化遺址舊址57處,是上海和虹口紅色文化遺址舊址最多的區域之一。

此次,虹口區將紅色文化血脈和“電影”基因有機結合,在今潮8弄“惠民放映”啟動儀式上,選播了紀錄片《大上海》中的第四集《紅色革命的策源地》,其中涉及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啟航之地,以及左聯五烈士等內容,無不與虹口息息相關。而早在今年3月份,虹口區便已開展“紅色光影的初心啟航”左聯電影展映,以電影黨課的形式,為市民群眾打造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平台,慶祝建黨100周年。

據介紹,今潮8弄預計於今年四季度啟業,其北廣場已被打造成文化長廊向市民開放,旁邊同屬濱港商業中心的一幢獨立建筑將用作虹口區歷史文化展示館,三幢獨立建筑毗連約1.2萬平方米新建筑將用作上海市文學館。

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虹口區將把“惠民放映”作為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深入踐行“為民辦實事”的重要一環,把世界一流影視佳作送到市民家門口的商圈和社區,邀約廣大市民在光影之中,感受紅色街區的文化魅力,同時,以“惠民放映”為契機,讓市民對此處“新舊融合,時代對話”的獨特風貌先睹為快。

(來源:上海虹口門戶網站)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