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開卷迎新滿目春

2021年02月14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制圖:蔡華偉 趙偲汝

又一個春天來了!

億萬人民歡慶佳節,神州大地春潮涌動。

奮斗是新時代的中國氣象,隻爭朝夕是今日中國人的模樣。我們約請五位奮斗在不同崗位的愛書人,講述他們和書的故事,分享讀書的樂趣與收獲。

——編 者 

常做思維的體操

袁隆平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成長在一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雖然童年在戰火紛飛中度過,但父親對我和兄弟姐妹的教育從未放鬆,不管輾轉到哪裡,都首先為我們尋一所學校讀書。母親是我教育的發蒙者。小時候,她常常把孩子們聚在一起,教我們說英語,用故事激發興趣、啟迪心智,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從母親那裡,我知道了創耕耘、植五谷的神農氏。

家庭教育培養了我熱愛讀書的習慣。每到一所新學校,我就打聽學校有沒有圖書室。讀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時,我也是學校圖書館的常客。不同於其他同學,我不是在圖書館裡讀書,而是拿著書到學校旁邊的小樹林裡、小土崗上去讀。這是因為我有一個獨特的閱讀習慣:誦讀。拿到一本書后,我不是默看而是喜歡大聲朗讀。這個習慣是我在湖北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時養成的。高一時,學校舉行演講比賽,我和班裡另外兩名參賽選手選定演講稿,早起相邀到宿舍樓頂上放聲朗讀。從那時開始,我發現放聲朗讀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它可以強化記憶,刺激思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訓練普通話,鍛煉肺活量。

參加工作后,我依然保持這一讀書習慣。開口誦讀使我從感性、直覺上去認識、體驗書中的精髓,主動消化和吸收。誦讀還是一種“思維體操”,可以使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達到相對平衡,讓血流量和神經功能處於良好狀態。每每誦讀后,再投入到田間地頭研究雜交水稻,我的思維會特別活躍,精力也格外充沛。我現在有時間依然會戴上老花鏡,對著書本大聲誦讀。

我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工作后我常會拉小提琴自娛,我還熱愛運動,游泳技術過硬,排球、象棋也經常練習。對於讀書,我同樣認為不妨興趣廣博一點:除了業務書,我還愛看文史、地理和世界文學名著,比如莎士比亞戲劇、泰戈爾詩歌、《簡·愛》、《呼嘯山庄》等,而且我喜歡讀英文版。這可以讓我“一箭雙雕”,既讀了作品,又學習了外語。

當然,光讀書是不夠的,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對科研工作來說更是如此。我常和學生們說,電腦和書本裡種不出水稻,要多聯系實際,多到試驗田走走看看,把論文寫在稻田裡,寫在大地上。

我一生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將繼續發揚老驥伏櫪的精神,進一步挖掘雜交水稻的產量潛力,為保障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農學專業。今天的農業早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行當,現代農業已進入分子水平時代,是現代高科技的一部分。正值農歷新年,我許下新年心願:牛氣沖天,畝產三千!

書卷鋪就敦煌路

樊錦詩

(“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我喜歡看書,但是看得很雜。年輕時,特別喜歡讀小說。《水滸傳》《西游記》《牛虻》《靜靜的頓河》《悲慘世界》……古今中外,什麼都看。我尤其喜歡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來回翻。

讓我開始向往敦煌的,是中學歷史課本裡的一篇文章。敦煌是中國西北的一顆明珠,莫高窟裡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課文不長,但讓我覺得敦煌太美了、太好了。從那以后,每逢有敦煌的展覽,或印有敦煌照片的明信片,我都要看一看。

1962年,也就是我大學畢業的前一年,我在《人民文學》上讀到作家徐遲寫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更讓我心生向往。徐遲筆下的主人公叫尚達,是一位留法畫家。熟悉的人都知道,尚達就是常書鴻先生。讀完《祁連山下》,我特別佩服、崇拜常書鴻先生。等到畢業實習第一次來到敦煌見到常書鴻先生時,我有些驚訝:他穿著朴素,看上去就像一個普通的當地人。

敦煌博大精深,有關敦煌的書,到現在我也不能說已經讀得足夠多。看書很陶醉,到洞窟實地去看更是如此。如今,關注敦煌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敦煌,2006年我和趙聲良合作,出版《親歷考古:燦爛佛宮》。這是一本通俗讀物,書中配了很多圖片,已經多次再版。趙聲良還寫了一本《敦煌石窟藝術簡史》,也很受歡迎。這兩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一讀。

我不算學者,談不上有多少學術水平。我在敦煌研究院的管理崗位上工作了40年,敦煌學、管理、法律法規、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各個方面的書都得看。是主攻業務還是做管理,我心裡有時會矛盾。后來想明白了,敦煌研究院事大,保護事大,我個人多寫一篇論文、少寫一篇論文事小。

不過,我也不甘心完全放棄業務。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宿白先生是我的授業老師,他的《白沙宋墓》是考古報告的典范。宿白先生對我的期望就是做好敦煌石窟考古報告。可是我多年交不出卷,懷著內疚、慚愧的心情,在反復挫折、失敗中探索前行,直到2011年才做出《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交付出版。

現在,我正帶著年輕人集中精力做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第二卷。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了永久保存石窟的所有信息資料、推進敦煌石窟的深入研究,必須全面、科學、系統地做好考古報告,這是要留存的歷史檔案。石窟考古報告的撰寫非常枯燥、繁瑣,但也必須要做好。因為哪怕以后萬一洞窟坍塌,有考古報告在,就可以復原。對石窟負責、對歷史負責,我們不僅要完成第二卷,還要一卷一卷地做下去,直到完成所有敦煌石窟的考古報告。

讀好人生這本書

張勇手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

我學歷不高,小學還沒畢業就參軍入伍。我們一面追擊敵人,一面排演《兄妹開荒》《三擔水》等形式輕巧的小歌劇。這些劇目不僅對部隊戰士進行思想教育,同時也向百姓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愛民政策。這一路上,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情景深深地感動著我,我為自己是一名人民子弟兵感到無比自豪。新中國成立后,我又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隨部隊奔赴朝鮮,在朝鮮前線送糧食、運彈藥、救傷員,跑遍了中線、東線的前沿陣地,立過兩次三等功。后來我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為一名演員。軍隊是培養我的學校和熔爐,把我從一個不太懂事的孩子教育成長為一名軍人、一個電影工作者,我深深感謝黨、感謝軍隊。

因為工作繁忙,我看書的時間非常有限。但是我特別喜歡琢磨,一有學習的機會就廢寢忘食地研究。上級單位曾經組織學習班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我一字一句地讀完后,感到豁然開朗,漸漸能夠自覺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這也影響了我在影視劇中的表演和人物塑造。

很多人對我在《林海雪原》中扮演的203首長少劍波印象深刻。除仔細揣摩劇本外,我認真研讀了曲波的原著,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人物。因為劇情需要,電影中的少劍波性格特點更集中,他冷靜分析敵情、周密部署、屢出奇兵。我要把人物足智多謀、膽識過人、指揮果敢的性格特征表演出來。在小說裡,少劍波的形象更加豐富,他的姐姐、村民和戰友慘遭土匪殺害,但他並沒有被仇恨沖昏頭腦,而是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在少劍波和楊子榮設計完作戰方案后,楊子榮說:“203,你這不是想得很明白嘛,就這樣決定吧。”本來劇本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拍戲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圍攻這樣重大的決定,不能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說了算,而對少劍波這樣嚴格遵守紀律的共產黨員來說,更是如此。我跟導演提議,應該開一個支委會。但因為這部電影開會場景太多,再加入開會劇情,會破壞電影節奏。拍攝因為這個意見暫時停止了。后來導演折中了一下,讓少劍波加上一句話,“不,子榮同志,這麼重大的問題,要通過支委會研究才能執行”,成就了影片現在的樣子。

讀原著、看報紙、咂摸生活、體味人生,在我看來都是閱讀。人生一世,不管做什麼行當,都需要“閱讀”,需要不斷地吸取經驗和智慧,這樣才會不斷進步。我扮演過的軍人角色從士兵到將軍,覆蓋海陸空。有人說我是扮演軍人的“專業戶”,我為這個稱呼感到自豪。何其有幸,已過耄耋之年的我,看到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我會努力保重身體,爭取看到建軍100周年的盛況。

包裡永遠都有書

張文宏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作為一名醫生,平時工作非常忙碌,讀書是我很享受的調劑方式。出門時,我喜歡背著一個碩大的雙肩包,因為除了帶一些資料外,我總要在包裡放上幾本書。有時候去外地出差的路上,我就能讀完一本。現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獲取信息非常便捷,但那多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人在深入閱讀時,思維會更加連續,邏輯性也更強。

大家知道傳染病不同於其他,一旦蔓延,關乎整個社會的公共衛生安全。感染科醫生不能局限於疾病本身,視野要放得更寬。我看書很雜,喜歡《時間簡史》《未來簡史》等科學和人文社科類的圖書。去年一年,我也看了很多和疾病相關的文學作品。事實上在此之前,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應該去了解傳染病。疑惑和擔憂往往因為不了解,而讀書正為人們提供一個入口去了解未知,看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觀史知今,自然能夠緩解焦慮。

我從大學本科讀到博士畢業,在醫學院待了整整13年。學生時代,囊中羞澀,覺得日子過得很辛苦。但畢業之后做了醫生再回過頭看,發覺在醫學院學習是我最幸福的時光。所以,我想對還在上學的同學們說,要珍惜自己讀書的日子。今天你讀的每一本書、付出的每一分努力,將來都會得到回報。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整個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看到白衣戰士奮不顧身搶救生命的動人場景,這是一場觸及心靈的教育。聽說2020年高考,報考醫科院校和專業的考生人數大幅增長,很令人欣慰。醫生是治病救人的職業,技術含量高,非常受人尊重。從事醫生職業需要很強的綜合素質,不僅自然科學素養好、有過硬的專業本領,還要有濃濃的人文情懷、悲憫之心和強大的溝通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對醫學這門嚴肅神聖的專業發自內心地熱愛。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多讀書、讀好書,書看得多了、見過的世面多了,有助於樹立和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從事醫護工作壓力大、挑戰也大。但這份工作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醫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也是一門人文學科。醫生對病人的愛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時比手術刀和藥物還重要。對患者來說,醫生要為他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做決定。面對患者,當然是要看病,但也要盡可能地從人的整體來了解他。

我中學時就讀的瑞安中學是百年名校,校訓是“甄綜術藝,以應時需”。成為一名優秀醫生,隻熟悉人體生理和單一疾病是不夠的,要具備整體思維能力和多學科協作能力,也要有與大眾溝通、傳播醫學知識的能力。在醫生職業生涯中,隻有對人群有幫助,對人類發展有意義,才能體現自身價值。講到底,每個人的成長如果能夠讀萬卷書善於學習,行萬裡路善於實踐,則人生就不會有遺憾,也更能應對人生中的種種挫折了。

與書相伴最幸福

吳桂春

(職工書屋公益代言人、進城務工人員)

我到廣東東莞17年了。之前在鞋廠打工,到了淡季訂單減少,沒事做也不想打麻將、打牌,就從地攤上買書打發時間。有一天,一位工友對我說,你怎麼不到圖書館裡去看書?那裡書多、免費,還有空調,比宿舍涼快。我聽后十分動心,就來到東莞市圖書館。一進門,我就感覺特別舒服:來這裡看書的人很多,從白發老人到上學孩童,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這裡的書更是多到我這一輩子都看不完。發現這個好地方后,我沒事就來這裡,有時候早晨多吃一點就可以在裡面待上一天。開始時遇到不認識的字還要查字典,后來越讀越順利,《紅樓夢》讀了4遍。

去年6月,我打算離開東莞回老家找營生。臨回湖北前,我到圖書館退讀書卡,心裡真是舍不得,把這張陪伴自己多年的讀書卡拿起來又放下,不想銷掉。於是,我就在留言簿上寫上幾句話當個念想。沒想到這段留言被熱心人傳到網上后,我一下子“紅”了,很多人找到我,說我的故事讓他們深受感動。后來,人們甚至幫我在東莞重新找到一份工作,讓我接續與圖書的緣分。這大概也可以說是“讀書改變命運”吧。

其實在我看書的時候,從沒有期望過能達成什麼目的,只是把讀書當作一種享受。不過讀的時間長了,漸漸也咂摸出些道理。我最喜歡看歷史小說,以前沒有條件,書看得很零碎。圖書館的書都是整套的,於是我就從上古開始,沿著時間順序一點點地看下去。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時,我的眼界放寬了。人生起起伏伏,都是不斷變化的,無論面對什麼,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坦然接受得失成敗。當一個人沉浸在歷史中,就會意識到自己很渺小,遇到的困難就更微不足道了,煩惱變少了,生活也更快樂了。我特別喜歡看“三言二拍”,書裡每一回都是一個道理,教你怎樣做人、怎麼做事,我讀了很有收獲。

有身邊的朋友問我,小孩子不喜歡讀書怎麼辦。我回答,要想娃娃愛看書,首先得大人愛看書,做好榜樣。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兒子是研究生,這讓我感到很自豪。不久前,電視節目《朗讀者》邀請我在國家圖書館的朗讀亭裡朗讀柯靈的《書的抒情》。作者的話也都是我的心裡話:“書是我的恩師。是書本敞開它寬厚的胸脯,接納了我,給我以慷慨的哺育。沒有書,就沒有我的今天……它使我成為精神世界的富翁。”

(本報記者任飛帆、徐馨、張珊珊、姜泓冰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4日 08 版)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