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上海倡議外來務工者在滬過年,上海市民非必要不離滬。為服務好就地過年的市民,上海老字號的春節美食最近紛紛上市了。
在豫園商圈內的南翔饅頭店門口,記者看到,今年的冬季新品已經上市。最吸引人的還是小籠饅頭,如一款冬季的新品“山珍白玉鮑魚小籠饅頭”,光聽名字就已讓人饞涎欲滴。
豫園南翔饅頭店的第六代非遺傳人游玉敏介紹,這款名字聽起來十分“高大上”的小籠饅頭,餡芯非常豐富,包括鮑魚、蘿卜、豆腐、菌菇等食材,種類有六七種,一籠裡包含兩隻小鮑魚。而這些看似不太搭的食材要如何做到“好吃”,就十分考驗師傅們的功力了。“我們不斷調整各種食材的配比。因為食材品種很多,所以要一次次試,一樣樣調,再一次次嘗,直到我們所有人都覺得好吃了,才可以上市。”她還透露,南翔饅頭店百聯世紀分店也將在近期推出“重蟹粉小籠饅頭”等數十款冬季新品。
冬吃羊肉是民間的一大食俗。在九曲橋邊的綠波廊,“羊肉”佔據了冬季時令菜單的“C位”:青蒜紅燜鹽池灘羊羔、香茜爆炒鹽池灘羊肉裡脊、白切羊羔肉。既有紅燜又有爆炒,還有原汁原味的白切,做法可謂花樣繁多。
一道菜品好吃與否,原料的選擇也格外重要。廚師長介紹,他們這次選擇的是寧夏鹽池灘羊。“喝溝泉水長大”的鹽池灘羊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鹽池“三寶”之首,羊肉屆的“扛把子”。尤其是羊羔肉、羊裡脊,無論紅燜、爆炒,還是白切,雖做法各有千秋,但都可以品嘗到鹽池灘羊所獨有的風味。
這幾天,老字號鬆鶴樓的刀魚餛飩也已上市了,相較往年提前了大約1個月。往年的刀魚餛飩一般在清明節前上市,因此流傳有“明前刀魚貴如金”的說法。鮮嫩油潤不似尋常的刀魚,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清蒸,以此品嘗刀魚的本味。但在江南地區,除了清蒸刀魚以外,刀魚餛飩也是一大“接地氣”的吃法。
“刀魚要挑早春出水的鮮貨,盡可能選肥碩的雌魚,把刀魚的龍骨、頭部剔除,再片成魚排,魚排一定要放在豬皮上用刀背輕斬,然后用刀將魚肉從魚皮上刮下來,這樣小魚刺才會留在魚皮上。”鬆鶴樓行政總廚楊紅說,如今刀魚餛飩的口味很多元化,除了原汁原味的刀魚魚肉餛飩以外,還有加了韭菜、金花菜口味的刀魚餛飩。“在蘇州人的‘老法’裡,刀魚要跟金花菜同食,以免刀魚細小的魚刺哽喉。當然,這種說法只是一種為刀魚餛飩增添風味的趣聞。”
記者看到,各家老字號也升級了入店堂食的防疫措施。“請戴好口罩,出示隨申碼,體溫也量一下……”在綠波廊內,顧客剛一進門就被檢查了口罩、隨申碼並測量體溫,隻有全部合格才能進店就餐。服務員告訴記者,近期來店的顧客都會很自覺地配合餐廳的各項防疫檢查,“口罩都戴得牢牢的”。
除了已成為新風尚的公筷公勺,店裡還新增了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專門用於處理污損、破損等廢棄不用的口罩,並且會定期對其進行消毒。
綠波廊副總經理王時佳介紹,他們除了做好基本的防疫措施,如全員核酸檢測、每日量體溫、清潔消毒等以外,還針對進口食品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所有進口食品都要追根溯源、索証索票並單獨成檔,店裡還配備了專箱用來存放消毒后的進口食品,全部都要消毒后方可入庫。”門店還嚴格執行全面消毒的要求,消毒范圍除了大堂、包房、走廊、樓梯、扶手、衛生間等區域以外,還包括了后廚工作台、冰箱等工作區域,並做好一日三次的消毒記錄,防疫措施每天都不鬆懈。
(作者:唐燁 黃莉明 圖片:採訪對象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