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花為啥曾是棉花?上海人自己選出來的!這堂歷史課把“冷知識”講清楚了

2020年09月25日15:06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上海市花為啥曾是棉花?上海人自己選出來的!這堂歷史課把“冷知識”講清楚了

  摘要:上海棉花種植面積曾達到356萬畝。“這是個什麼概念呢?”老師解答了這個設問:約等於現在2個浦東新區的面積!

  你可知道,1929年上海市民曾票選自己的市花,結果棉花高票當選。24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任課教師、東華大學“四史”主題宣講團成員白華山,出人意料地從90多年前上海市市花全民選舉的“冷知識”說起,談到上海紡織業和早期工人運動。

  原來,這門“歷史課”是為從全國各地考到上海的新生們准備的入學“見面禮”,既是結合東華紡織學科特色的入學教育,也成為面向00后解讀上海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四史”學習教育。

  “上海市民之所以對棉花青睞有加,源自棉花對於上海的特殊意義。”作為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白華山告訴2020級學子個中緣由。一方面,棉紡織業和航運業一同,成就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最初的騰飛。另一方面,棉花很長一段時間來確實也是上海郊區農民最主要的種植農作物。

  他舉例說,1920年,上海棉花種植面積曾達到356萬畝。“這是個什麼概念呢?”老師解答了這個設問:約等於現在2個浦東新區的面積!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滬郊棉田基本保持在100到200萬畝的水平,為上海棉紡織工業提供了約25%的原棉。可見,棉花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

  有了豐富的原料和便利的交通,上海紡織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從1861年中國第一所機器繅絲廠——上海怡和繅絲局算起,申城紡織業到今天已有約150年的歷史了。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上海近80萬工人中有20多萬是紡織工人,而全市58家紡織工廠中有近20家在滬西。“上海紡織工人從這個行業誕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特有的精神風貌同剝削階級展開了殊死斗爭,拉開了上海工人運動序幕。”

  白華山表示,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不久之后的6月5日,上海7萬工人為聲援學生先后自動舉行罷工。他認為,上海紡織工人率先發起“六五”罷工,在中國政治舞台上最早展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力。早期的上海紡織工人罷工運動大都是自發的和單純的經濟斗爭,紡織女工們活躍在斗爭的第一線。

  白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一本紅皮書:《中國職工運動簡史》,鄧中夏在這本書中指出:北京的長辛店和上海的小沙渡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工人運動的起點。位於滬西的小沙渡工友俱樂部,今在西康路一帶,成為中國最早的工人俱樂部,領導了上海最早的紡織工人運動,開啟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白華山說,“上海的工人運動以紡織工人運動最多,這正是與共產黨通過工人夜校、工人俱樂部對工人進行教育與團結的工作密不可分。”可以說,小沙渡內外棉工人罷工,無論次數和規模都是絕對領先的,成為近代上海乃至中國工人運動的主力軍之役,如1925年的五卅運動等。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中共黨史、上海史教學和研究的一線教師,白華山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學校特色和思政課特點,挖掘滬上紅色教育資源,給學生帶來一堂不一樣的四史課。紡織業被親切地稱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母親產業”,也是上海的“母親工業”,而東華大學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培養造就大批優秀紡織人才,為中國紡織業和上海城市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幫助新生邁好大學第一步非常重要,”白華山告訴記者,“能夠為新生上這樣一堂融合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和學校學科特色的黨史課、思政課,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聽了課,東華紡織學院2020級本科新生周俊哲說,“真沒想到,原來紡織行業蘊藏了這麼多紅色基因和傳統,作為新一代紡織人,我很自豪!”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新學期,東華大學整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資力量,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走近‘四史’”選修課,課程內容包括這門“中國共產黨與上海紡織工人運動的緣起”在內的14個專題,由14位教師通過多樣化的講授方式輪流授課,為學生理論學習“解渴”,助其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愛校榮校。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