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 水往“高”處流 山地也生“金” 上海援滇實打實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李泓冰 季覺蘇 李茂穎

2020年07月24日08:5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7月16日至17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率上海市代表團赴雲南省學習考察。16日下午,一下飛機,上海市代表團便直接驅車2個多小時前往深度貧困縣進行考察。

種養殖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勞務就業服務中心、建檔立卡農戶家庭……上海市代表團深入滬滇協作扶貧項目的一線,面對面和老鄉、干部們交流脫貧奔小康的心聲感受。李強說,越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要關頭,越要堅定信心、隻爭朝夕、真抓實干。

7月17日下午,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與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一同來到勐海縣勐混村看望建檔立卡戶小友一家,詳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關切詢問還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祝願鄉親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陳正寶 攝

東西協作對口支援,上海援滇特色在哪裡?大江東工作室今夏深入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踩點”,發現“求真務實”是要訣之一。深化產業扶貧,幫助當地農特產品標准化、品質化、品牌化,充分依托上海大市場、大平台、大流通優勢,建立長期穩定供給關系,更好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東川是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驕陽似火,兩位正在勞作的大姐,分別聊起自己的故事。種了一輩子苞谷、花生的李石蘭,沒想到能侍弄火龍果這種新鮮東東﹔60歲的蔣明華以為這個歲數隻能是家人的負擔,沒想到,在家門口她還找到份淨菜的零工貼補家用……她們的命運,都和遙遠的上海息息相關。在上海對口幫扶的雲南省74個貧困縣中,由於派來了援滇干部,對接了上海大市場,類似故事在很多貧困戶的家裡發生。

今年,上海市財政壓力加大,但援滇資金繼續增加,這錢怎麼分下去?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如何激發?資金精准落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了嗎?……東川區的援滇故事,透出上海風格。

用雲南省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駐昆明辦事處主任羅曉平經常對上海挂職干部說的話,就是“扶真貧,真扶貧”,“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著力抓好項目推進,嚴格管理和使用項目資金,確保項目按時、高質完成,發揮最佳效益。”

家門口就業,月收入1000元成過去式

每天早上8點,東川區湯丹鎮姑庄村村民李石蘭就扛上鋤頭,拎著工具袋,坐上村口一輛大巴,有說有笑地和幾十個同村姐妹一起去5公裡外的火龍果園“上班”。

東川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建檔立卡戶李石蘭家有幾畝田地,但都在山上,苦上一年也收不上多少。

“小龍女,哎呀,你現在挺著大肚子,少往地裡跑。”田埂上,一位身著白色連衣裙的准媽媽,頂著烈日走來,李石蘭心疼地朝她喊。

徐慶,因為率先引進種植火龍果,東川區小江河畔鄉親們,都叫她“小龍女”。2013年,辭去在昆明的工作,這位年輕姑娘來到東川荒灘,和丈夫共同經營一家公司:昆明金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起研究向火龍果要致富路,打造田園夢。

2014年,第一批火龍果成功挂果。徐慶擴大了承包的荒灘面積,如今已達1000畝。使附近村民獲得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她想多帶動些建檔立卡貧困戶。“園子的140名工人中,有80名是像李石蘭一樣的貧困戶。除了每月固定的2000多元收入,貧困戶還能從上海援滇資金中,每人一次性獲得1000元補貼。”徐慶說。

去年,政府補貼一部分,又和親戚們湊了一部分,李石蘭家搬離山上的危房,住進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樓房。她有喜有憂,“新家安全、漂亮,但開銷也大,水、電、糧,樣樣都花錢,還是要下苦才行。”說話間,李石蘭加快了手中的除草速度。

李石蘭在田間打理火龍果園。

距離李石蘭50公裡外,東川區銅都街道炎山村一處蔬菜分揀中心,村民蔣明華正手腳麻利地給一堆剛從地裡摘上來的娃娃菜剝葉子。她的腳邊,是成箱包裝好的娃娃菜,工人一箱箱往停在門口的貨車上搬著……裝滿后,將整車發往上海江橋蔬菜批發市場。幾天后,就會香噴噴地出現在上海人的餐桌上。

分揀中心裡村民正忙碌著。

下午4點,蔣明華擦擦手,收拾收拾就要回家做晚飯了,在“工分”本上簽個字,一天60元入賬,心裡美滋滋。

在東川,許多當地農戶加入合作社,有了固定收入。之前,基本是地裡種啥吃啥,種的都是苞谷、紅薯等經濟效益較低的作物。交通不便,也受觀念影響,當地農民很少出去打工,收入難以提高。

這兩年不同了,在東川區6鎮1街道1鄉中出現了許多村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土地流轉也頻繁了,整合了原先分散在山頭、壩子上的田地,因地制宜,規模化種植經濟作物。

悄悄讓東川發生變化的,有一股上海力量。自2017年對口幫扶昆明市東川區以來,上海市及普陀區兩級政府統籌幫扶東川資金1.1億元,幫扶項目25個。普陀區先后向東川區選派了5名扶貧挂職干部、18名專業技術人員(8名支教、10名支醫),東川區也先后有300多名干部人才赴上海培訓學習。

800人爭50崗,上海干部發掘好項目的眼光很“毒”

隻有初中文憑的昆明市惠優美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舒英華,是東川區銅都街道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他從農戶家收了蔬菜,統一運送到昆明市呈貢區蔬菜集中分揀中心,再銷往全國。

舒英華正在展示他將要運到上海的苞谷。

時間一久,他覺得不劃算:“運到呈貢分揀,每公斤成本增加5毛錢,要是直接在地頭分揀好,直接運到大城市呢?”

想法很美,資金、設備、人手哪裡來?上海市普陀區援滇干部,挂職東川區委常委、副區長的季赟,注意到這一項目。舒英華想法落地。去年,首批350萬資金到賬,3間冷庫在炎山村建起來。培訓一兩天的農民,就可以上崗淨菜,拿計件工資,時間自由,干半天收入50-60元。

第一批計劃招聘50人,但村裡來了800人,蔣明華幸運入選。“招聘場面火爆,村民們真的喜歡。畢竟離家近、時間自由,收入也尚可。”季赟說。

對帶動卡戶脫貧較多的公司,上海在產業幫扶和項目支持上,也會有所傾斜,小龍女的火龍果園、舒英華的蔬菜分揀中心,在后續基礎建設、技術支撐、銷售平台等,援滇資金也會優先考慮。

舒英華的分揀中心成立不到一年,訂單源源不斷,有的直供“海底撈”和“雲海肴”。

這樣的精准投入在東川還有很多,幕后推動者不乏上海援滇干部,人生地不熟,他們的眼光何以如此“毒辣”?

一年前初到東川,手握援滇資金,季赟逢人便問,“哪裡有好項目?”

前10個月,他和同事跑遍每道川、每個谷,“蔬菜大戶很多,但帶頭人干事意願是否強烈?項目落地可行性?能帶動多少農戶?要謹慎分析才能選准。”

東川每年降雨量500-600mm,年蒸發量高達1500mm,嚴重缺水。緊鄰小江流域,水有,但引不過來,屬於結構性缺水。早些年,當地計劃投資1800萬元建光伏提水項目,上海干部發現,使用自然能提水技術效果更好,造價隻有一半,維護費用微乎其微。“不用電、不用油,水就往高處走。”於是,人稱“陸提水”的上海人陸明偉,帶著他的技術團隊來了,利用微小的水流落差,通過壓力轉換,能把水壓到百米以上,實現了水往“高”處流。

山谷間的自然能提水工程。

“上海人是想省錢?這法子看著很‘土’,靠譜嗎?”銅都街道當地干部一開始心裡打鼓。不急,先敞開討論。

燈火通明的會議室,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副組長邊慧夏拉著大伙兒一討論就到深夜。“揚程1000米,最高提水量一天1000噸,灌溉3000畝山地。”拿著一疊報表,邊慧夏給大伙兒劃重點,“用上自然能提水,山地可以發展經濟林果,估算人均收入每年能增加6000元。”比對兩個項目各方因素,事實和數據讓當地心甘情願請來“陸提水”。

而白天上山考察,晚上開會的“傳統”則從此保留了。

“枇杷長得不錯,過兩年就能挂果,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多著呢!”“自然能提水把山腳的水提到了山上,但整片山鋪設開來還需要配套管網,咱省下的錢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入夜,大家又熱火朝天討論開來……

援滇資金怎麼發?原則是透明、高效、再生力

在東川區銅都街道梨坪村的山地上,半人高的枇杷樹長勢喜人。細看每顆樹苗根部,一根管道埋在土裡若隱若現,每天定時打開開關,從山腳下用自然能提水工程提上來的水就會像毛細血管一樣,通過這一管道,在整個山頭鋪開。

剛種下的枇杷樹。2年后挂果之前,枇杷樹預留的空間裡可以套種花生。

琵琶經濟效益高,但這些樹苗是去年到今年陸續種下的,預計2年后才會挂果。合作社裡一合計,在琵琶樹長高之前,在地裡套種花生,又是一筆收入。

“挂果后每畝收益1.5萬元,以前種玉米,每畝才800元不到。”正在地裡干活的梨坪村村民陳會說。

在東川,常聽到畝產增值的好消息。上海的資金是杠杆,撬動了增收,但這部分錢能否精准落到貧困戶手裡?一旦沒了政策、資金扶持,產業能實現自身造血功能嗎?

援滇資金怎麼花?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上海人心裡有盤算,不撒“胡椒面”,也不一發了之,最好讓錢生錢。邊慧夏說,以舒英華的蔬菜分揀中心為例,上海投資350萬元,不是給到他個人,而是投給分揀中心所屬的村合作社,舒英華扮演類似代理人的角色。除此以外,分揀中心每年還要拿出350萬元的7%的利息,交給村集體,用於村子的建設。如果舒英華聘用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該戶還能享受一次性1000元補貼……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海財政壓力很大,但優先確保援滇幫扶資金,按時撥付、能早不晚、一分不少。

資金撥付,也有時刻表。“3月6日,第一批資金下發,按規定,15天內要到達縣一級。還有月報制度,項目資金有沒有用偏?項目開工率、執行進度怎樣?每個環節都有很多雙眼睛盯著。”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副主任潘曉崗說。

“我們的扶貧故事在雲南

磅礡的烏蒙山川邁開雙腿走遍

我們的扶貧故事在雲南

汗水滲透紅土留下永恆的詩篇……”

6月中旬,上海市肺科醫院援助東川區的5人小分隊即將啟程離開,新的5位醫生也已經就位。在依依惜別中,大家唱起了邊慧夏參與作詞的這首《雲南扶貧故事》,大家的眼眶都有些泛紅……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季覺蘇拍攝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