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人民城市”的上海樣本:從總書記到過的地方看變化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謝衛群 沈文敏 姜泓冰 季覺蘇

2020年05月25日08:18  來源:全國黨媒
 

 

大江東圖片.jpg

  正在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人民”二字被反復提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已寫入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貫思想。2018年11月6日-7日,2019年11月2日-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兩次在上海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人民城市”的發展理念。大江東工作室重訪總書記在上海走過的部分地方,深刻感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來的變化。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嘉興市民驛站與老人們交流。源於新華網

  虹口市民驛站:升級至2.0版,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

  社區,是一個城市的神經末梢,是“人民城市”最直觀的體現。

  2018年11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視察。虹口區針對“一老一小”、看病、取藥、助幼、就餐、社區養老等民生服務需求,大力推進市民驛站建設,將其作為構建為民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打造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管理的共治平台、滿足群眾需求的服務平台,構建形成了15分鐘城市基層黨建活力圈、社區生活服務圈和網格化城市管理圈,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中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習總書記充分肯定市民驛站工作,並指出“社區工作非常重要,繼續這麼干,繼續這麼完善,社區搞好了,上海就能搞好,國家也能搞好”。

  總書記親臨市民驛站視察,令虹口廣大干部群眾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一年多來,虹口區不斷深化市民驛站的建設,先后制定完成《虹口區關於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行動計劃》(2019—2021年)、《虹口區市民驛站高標准建設導則》《虹口區深化市民驛站功能設置的實施意見》等制度文件,以“因地制宜、資源共享,以民為本、服務群眾,政府搭台、社會參與,示范引領、整體提升”為原則,在設施、功能、隊伍、制度、管理體系、線上平台、延伸點、提質增效等建設和行動保障、站點分布等方面統一標准、規范設置,打造市民驛站再出發2.0版。

  2019年1月—10月,全區35個市民驛站服務群眾達590萬余人次,市民驛站已成為虹口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

  市民驛站作為示范性黨群服務站,輻射周邊形成“15分鐘黨建活力圈”,帶動社區其他領域黨群服務站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服務功能,使黨員群眾能第一時間找到黨的組織,感受到“紅色家園”的溫暖。如今,白領黨員群眾到市民驛站參加組織生活和公益活動已成為“新時尚”。

  市民驛站為民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虹口區整合了政府、社會、市場等各類資源,常態化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向基層傾斜,在群眾身邊打造了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服務體系,建成長者照顧之家、心靈港灣等一系列利民惠民的實事項目,形成“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有效回應了百姓養老、托幼、助醫等實際需求,打造了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疫情期間,嘉興路街道第一市民驛站的活動改成雲上直播。楊楠楠攝

  嘉興路街道第一市民驛站的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白天來這裡一起聊天、學習、娛樂,晚上再各自回家,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 “這裡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了。”老人們說。

  社區治理共同體進一步健全。區委積極發揮區、街、居三級黨組織聯動優勢,以市民驛站為平台,通過街道負責運行、委托社會組織運作、條線部門垂直管理、志願者參與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了全區域統籌、多方面聯動、各領域融合的運作機制,實現了組織優勢、服務資源、服務功能最大化,有效提升黨領導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

  廣中路街道市民驛站周邊的商務樓宇白天停車難,而小區晚上停車難。市民驛站充分依托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平台,促成小區周邊的商務樓宇在夜間時段與居民共享停車位,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市民驛站成為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進行良性互動的平台,社區治理共同體的聯系更加緊密。

  浦東城運中心:以城市管理問題和群眾需求為導向,“一網統管”越來越智能

  浦東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這裡被譽為“浦東的城市大腦”。大屏幕上,浦東全域的畫面一個個呈現在屏幕上。

  2018年11月6日,總書記坐在大廳中央,看著大屏幕,提出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論述。浦東以這個論段為指引,進一步拓展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最終在全市率先實現了“一網統管”域治理的目標。

  浦東新區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不只是抓城市運行的管理,而是針對“城”和“市”的不同特點,聚焦城市運行和經濟運行兩大領域,建設城市運行管理和經濟治理兩大平台,構建更加系統、更加精細、更加高效的“一網統管”體系。

  浦東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重點是圍繞“更有序、更安全、更干淨”的目標,聚焦城市設施、城市運維、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城市執法等城市管理重點領域,建立協同高效的城市運行風險防控體系,著力增強對城市管理問題和群眾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對城市運行趨勢和問題演化的提前研判能力、對城市突發事件和疑難問題的實時處置能力。

  從浦東城市大腦上看,轄區共享單車的分布一目了然,有亂停亂放可及時處理。謝衛群攝

  在這個平台上,根據各自監管職能,浦東城運中心著力增強指揮調度各類資源的能力。

  橫向上,整合城管、公安、應急、環保、市場監管等相關區級單位,集成110、119、120、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各類信息資源,將分屬不同業務條線的“單一兵種”在區域內進行匯集,形成統一指揮、協同配合、集團作戰的戰區“大腦”。縱向上,形成區中心、街鎮分中心、村居工作站三級管理體系,把觸角延伸到城市治理的第一線和最前沿。通過對城市運行和經濟運行的協同監管、資源統籌,進一步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努力實現對城市管理要素的全覆蓋、城市重大風險的全防控。

  城運中心針對城市管理的重難點問題和頑症痼疾,開發了渣土車治理、河長制、黑車治理、群租整治、工地監管、防汛防台等一系列智能應用場景,經濟治理平台重點建設了104個行業綜合監管場景。城市管理逐步實現了智能化。

  過去,發現克隆車主要靠車主舉報,現在,城運中心通過整合分析視頻數據,就能及時發現同一號牌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出現的情況,自動識別克隆車。過去,發現群租要靠舉報,現在,通過快遞下單量就可以判定群租點。

  “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的理念正在變成現實。

  楊浦濱江:進一步推動“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

  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考察楊浦百年變遷和浦江風貌,從楊樹浦自來水廠到雨水花園、人人屋黨群服務站,強調要尊重和善待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更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

  習總書記指出,這裡原來是老工業區,見証了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如今,“工業鏽帶”變成了“生活秀帶”,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楊浦區正著力進一步推動“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

  光是最近這幾天,楊浦濱江各種活動不斷。

  楊浦大橋底下,高大宏闊、擁有100年歷史的老倉庫永安棧房內,改建工程啟動了。這裡,已被確定為世界技能博物館,正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的招投標,同時多渠道開展國際、國內展品的征集工作,共征集各類展品信息逾三千組。到2021年9月上海世界技能大賽舉辦期間,也是永安棧房建成整整100年之際,世界技能博物館將會建成開放,成為展示世界技能發展精華的重要載體,各國嘉賓交流和參觀的集聚地,舉辦部分國際技能交流活動、會議及論壇的場所。這裡將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展示職業技能的博物館。

  這就是世界技能博物館的示意圖。

  5.5公裡已建成開放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游客光靠兩條腿走,有點長、有點累。5月19日,楊浦濱江旅游休閑區三條觀光車游覽線路試運行,新增了三輛“旅游吧”便民服務車,加強水岸聯動,激活浦江游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濱江游覽體驗項目。

  “白七咖啡館”是楊浦濱江的熱門打卡地,在上海五五購物節活動裡也很受關注。“白七”為“皂”,原是上海制皂廠舊址的一部分生產設施。眼下,這裡還在加緊打造更為完整的“皂夢空間”,即上海制皂老字號的體驗中心,一個利用多媒體手段打造的肥皂博物館即將開館,適合親子的肥皂DIY體驗館正在裝修。

  5月22日,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開工,計劃用4年時間,將廠內所有生產線改為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深度處理工藝,到時候,上海楊浦、虹口、靜安、普陀、寶山等五區近300萬市民能夠喝上品質更高、口感更佳的飲用水。這座始建於1881年、由李鴻章開閘放水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和遠東地區最大水廠,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單位。如今,廠內設備改造升級,廠外公共空間則是最受市民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左衛東說,楊浦濱江人氣越來越旺,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樂園,還將成為新經濟的集聚地。這裡,離長陽創谷很近。圍繞在線經濟,楊浦區正致力在濱江南段區域引入頭部科技型企業,讓更多的研發力量在楊浦濱江。

  古北市民中心:昔日高大上的立法工作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這個中心很特別,是人民城市人民治理的一個新的嘗試。

  2015年7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在虹橋街道設立。2016年6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在古北市民中心設立。

  習總書記在這裡指出,立法聯系點很有意義,立足社區實際、認真扎實地開展工作,做了很多接地氣、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並勉勵街道要再接再厲,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繼續作貢獻。

  虹橋街道現有戶籍居民2.25萬戶,戶籍人口4.97萬人,實有人口8.08萬人(其中境外人員2.28萬人),下轄有16個居民委員會。

  基層立法聯系點採用“一體兩翼”工作架構。在16個居民區和50家區域單位分設基層立法信息採集點,形成了以280名信息員為主體,10家顧問單位和8家專業人才庫為“兩翼”的基本模式:提前一周給信息員聯絡員送上法律草案和情況說明,召開居民群眾和業務相關人員兩種類型座談會,堅持以書面、走訪調研及座談會三種形式征集意見,每部法律草案至少召開四場座談會聽取意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征求意見范圍、豐富征求意見方式、提升征求意見質量。

  四年多來,基層群眾在參與立法征詢的過程中不斷發揮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參與人數越來越多,法治意識不斷增強,提供的意見越來越精准,被採納的建議也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4月,古北市民中心全國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完成了35部法律的意見征集工作,歸納整理各類意見建議610余條,其中29條建議已經被採納。市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完成了10部法規草案的意見征集工作,歸納整理各類意見建議88條,其中3條建議已經被採納。

  立法點的設立,使昔日高大上的立法工作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參與到立法工作中來,通過參與也很大程度提升了居民的法治素養。

  總書記來過之后半年間,立法聯系點組織建設、制度保障、陣地建設等自身建設得到明顯加強。同時,持續開展立法意見征詢,新完成未成年人保護法等6部法律草案意見征詢,共聽取440余人意見,上報意見建議120條。在前期上報建議的基礎上,新有4條意見分別被採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証券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立法聯系點在街道16個居民區和50家區域單位分設基層立法信息採集點,形成了以280名信息員為主體,10家顧問單位和8家專業人才庫的基本模式。依托這一平台,街道聯系了全國人大相關專家資源、立法點顧問單位和專家人才庫,虹橋司法所牽頭整合市一中院、區法宣辦、長寧法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以及各大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法律資源,這一強大智囊團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召開意見建議征詢會,長寧區新聞辦供圖。

  “清潔工節前回家至今,再加上返滬14天,工資如何算?”“編造虛假疫情信息,要擔哪些責?”……

  防疫期間,新狀況不斷,陣容強大的“智囊團”也幾乎做到有問必答,話題涉及防疫措施的法律依據、妨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復工后勞動用工糾紛等,受到居民和企業員工歡迎。

  虹橋街道相關負責人龔莉說:“這半年來,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持續開展立法意見征詢,收集原汁原味的民意,更好地發揮立法直通車的作用。”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