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鋼花飛濺的工業區、上海有名的棚戶區到生機勃勃的中央公共活動區、世界會客廳,十幾年來,世博地區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小布近日專訪上海自貿區世博管理局原副局長陶冶,聽他講述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
2010世博會 讓這片土地脫胎換骨
原世博A片區的新開發銀行總部大樓今年將竣工、原世博B片區已有十余家央企總部入駐、原世博C片區的世博文化公園正在建設中、世博會的“一軸四館”已成上海新地標……讓這片區域脫胎換骨的正是2010年世博會。
“2002年12月3日,我國申博成功的消息傳來,當晚,上鋼、南碼頭、周家渡3個街道的居民載歌載舞歡慶,棚戶區居民還燃放了煙花慶祝,因為大家看到了這塊區域未來的發展前景。”陶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兩年前退休以來,陶冶仍時不時地到中華藝術宮也即昔日的中國館轉轉,看看展、拍拍照,10年前中國館熱鬧的一幕仿佛還在眼前。
陶冶回憶,世博會試運營期間曾邀請世博會動遷的居民來看世博會,“很多居民指著場館說‘原來我的家就在這裡’。”
后世博時代開發 傳承世博會精神
世博會閉幕不久,世博地區的開發正式啟動。陶冶介紹,“承辦世博會時一直有一個提法,即‘辦一個永不落幕的世博會’,這實際說的是‘世博會精神的傳承’,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后世博時代的開發就圍繞這一理念,如何把這塊區域建設得更美好,如何能讓世博會的精神在這一區域體現出來?”
“區域開發首先要進行功能定位,如果主打高科技,無法和張江比﹔主打金融,又不可能成為第二個陸家嘴,經過多番討論,最終確定為打造一個集現代服務業和文化休閑於一體的文創高地,一軸四館(世博軸、中國館、世博會主題館、世博中心和世博會文化中心)被永久保留了下來,開發成綜合購物中心(世博源)、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會展場地(世博展覽館)、會議中心(世博中心)和演藝場館(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陶冶向記者表示,而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大歌劇院等重要項目的落地,更呼應了昔日的功能定位。
世博會時,前灘還是一片荒地,其中建了一個應急停車場為世博會服務,現在的前灘已整體開發成一個集辦公、居住、生活、商業配套等於一體的生態型、綜合型城市社區。
“前灘開發的設計還是比較完美的,產城融合,將城市綜合體與小尺度街區融合,同時還預留了能源中心、消防站等,主打節能低碳環保理念。”陶冶說。
嵌入歷史元素 喚起世博會前的記憶
世博公園旁,宋城世博大舞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建成后,將成為世博地區文化演出的又一地標。不遠處,兩台藍色塔吊矗立在黃浦江畔,與盧浦大橋遙遙相望。
“世博會期間,世博大舞台還叫寶鋼大舞台,是昔日寶鋼旗下上鋼三廠的特鋼車間,也是鋼鐵廠唯一保留下來的。”陶冶頗為感慨,“寶鋼大舞台和塔吊都是工業遺存吶。”
沿黃浦江而建的世博公園和后灘公園,目前已成為市民休閑的“后花園”,尤其后灘公園,儼然成了攝影愛好者“打鳥”勝地。
陶冶告訴小布,世博公園和后灘公園都是隨著世博會場館一起規劃建設的,但世博會期間並未被公眾熟知,當時大家都奔著場館去的。
世博會前,世博公園是上鋼三廠的廠區,后灘公園是廠中村,居民到浦東的街區必須經過廠區。當年來到此地的陶冶震驚了,很難想到黃浦江畔還有這樣的自然居民棚戶區,后灘居民區沿黃浦江還是一片灘涂濕地,世博會時建后灘公園,保留了這塊濕地,設計為濕地公園,以蔬菜為花的田野小道。
而今,昔日的廠中村又從充滿野趣的林蔭小道變成紅面白邊的現代化步道,步道中間赫然矗立著5棵挺拔的大樹。“后灘公園裡的步道,到底該如何設置?當初走了無數次,可以說是用腳丈量出來的。”后灘公園是陶冶最喜歡的公園,沒有之一,“步道中間的5棵樹,我當初堅決反對拔掉,我說你就留著唄,多有特色。”
陶冶盼望著,區域內世博文化公園也能保留些老地名,比如世博C片區裡的塘子涇路、后灘路、上鋼路等,讓這塊土地保留一個歷史的記憶。
“原來這裡的一片居民棚戶區有3個部分,分別叫龍華嘴、后灘和塘子涇,其中龍華嘴是與陸家嘴相呼應的,黃浦江到了陸家嘴拐了個彎了,叫陸家嘴,到后灘又拐了個彎,就叫龍華嘴。”陶冶希望,世博文化公園能嵌入世博會之前的歷史元素,喚起人們塵封的記憶。
目前的世博地區,正圍繞“世界會客廳”的建設主線,努力提升區域公共空間高品質發展,吸引各類首發、首演、首賽等高水准活動舉辦,成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核心功能承載區、上海標志性文化的主要展示區、上海公共文化消費的高地。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