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境外疫情輸入,上海這個擁有1.3萬外籍居民的街道這樣下繡花功夫

2020年03月09日16:33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3月9日電 (陳晨)3月6日晚11點多,浦東花木街道東城社區第八居民區書記宋燕仁接到了電話,小區內有2名日本居民已從機場出發,請社區做好准備。3月7日凌晨2點多,花木街道聯洋社區第五居民區書記張晨敏的手機突然響起,小區內有2名居民經重點國家回國,即將抵達小區門口。

據統計,從3月6日至今已有39位入境居民被安全護送到家。“有了街道配備的大音量老人機,我們再也不怕半夜叫不醒嘍。”花木街道居民區書記們都愛開玩笑這樣說。“我們24小時在線,一定要保障封閉式轉送最后一公裡。”

多語種宣傳隊伍:一社區一策

近期境外疫情日趨嚴重的“吃緊”時刻,面對境外人員返滬與日俱增的情況,花木街道對全域167個小區展開為期兩周的上門排查,重點核查境外人員信息數據,更新漏登記及可注銷信息,確保全覆蓋、無死角。

記者見到,在有8000多外籍居民的花木街道聯洋社區,隨處可見多種語言的橫幅,“個人防護四要素,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門、不聚集。”,中、英、日、韓、波斯語等多語種告居民書、宣傳視頻和橫幅,實行“線上線下”推送,提示境外來滬人員登記牌,引導境外人士進入小區要登記。在花木街道聯洋社區涉外服務站的微信群裡,社工會用多種語言給大家發送新冠肺炎病毒的最新情況以及防護措施。

為了守好小區門,花木街道各個居委結合實際,使出不同“利器”,確保施策更精准。聯洋社區制作了多國語言宣傳橫幅、來滬人員登記牌,引導境外人士進入小區要登記,並通過聯洋社區涉外服務站為外籍居民提供幫助﹔聯洋社區五居委考慮到境外返滬居民較多,建立了“境外返滬人員健康服務群”,每位境外返滬人員在小區門口登記時就被邀請掃碼入群,由涉外社工負責關心好群內信息互通工作,並每天關心好境外居家隔離跟蹤服務。

日本居民多的東城社區招募了一支日語志願者隊伍,開展日語宣傳﹔欽洋社區組建了疫情防控外語翻譯組,除了常用的英語外,還招募到了小語種阿拉伯語翻譯志願者。對於所有涉外小區,街道要求所屬居委每日發布防疫工作日志,寫明小區防疫動態、工作重點外,還依法有據寫明對涉外入境人員的管控措施,提倡一視同仁、無差別、同標准,不放鬆也不加碼,消除居民對於小區內涉外入境人員的恐慌。

“我們聯洋社區存在境外來滬確診人士的密切接觸者,他們坐了同一架飛機,但是這個外籍居民一到小區就自我隔離了,之后再也沒出過門,所以跟其他居民沒有任何接觸。”花木街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收到密切接觸者通知的時候,他之前也一直在自我隔離,所以社區、居民心理不會恐慌。”

精准防疫“大數據” :一房一圖

“我們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每戶的數據,家裡幾口人,是否為黨員,從哪裡回滬,是否已過隔離期14天”花木街道城運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到。

花木街道發揮城運中心市民信息平台作用,與GIS系統精准對接。由“挂圖作戰”升級為“帶圖作戰”,形成“一街道一圖”“一小區一圖”“一樓一圖”“一房一圖”。將轄區境內外居民的出入境情況和“全覆蓋掃樓”情況都細化到相應圖中,形成個體信息數據化,並保持數據每日動態活力。

同時,花木街道還將“城市大腦”提質增能,把與社區工作相關的其他信息數據也一並梳理並配置在系統上,使平台不僅在防疫期間發揮作用,更能夠在日后成為人口管理、基層黨建、志願者工作、老人服務、物業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平台。有了精細化的大數據,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小區不同的人群進行分類精准管控,為小區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夯實閉環“繡花功” 24小時守候

47個居民區除24小時守候,保障入境人士封閉式轉運“最后一公裡”外,花木街道還做實從機場到社區嚴防疫情輸入每個細節,織密防疫“針腳”。

作為防控疫情境外輸入管理閉環中的最后一環,花木街道制定嚴格工作流程,在接到新區指揮部電話后由街道城運中心第一時間通知居委,居委、花木派出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三人工作小組在小區門口確認人員,做好“三問三登記”,並啟動隔離程序:向入境人員出示居家隔離告知書,經隔離對象本人同意並簽署《居家隔離觀察承諾書》后,落實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健康觀察。居委和物業將做好后續生活照顧服務。

透過花木街道防疫工作精細化的思維與管理,在社區也日益形成了一種“三高效應”,即通過高效率的政府舉措,與高素質的社會配合運轉,達到共創高質量的治理目的。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