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野生動物園和上海動物園,住著袋鼠、草原鼠、鬆鼠猴、土撥鼠等等數十種“精靈鼠小弟”。
春節臨近,不少人已調入休假模式,上海動物園和上海野生動物園的游客漸漸多起來,庚子年當然是“鼠”唱主角,整個游園過程亦是有趣的動物科普過程。
上海野生動物園推出的新節目“鼠年看大貓”,以珍稀貓科動物為主角。如今,小動物樂園裡聚集了1-8月齡共計30余隻東北虎和非洲獅。這些“大貓”在保育員的“分配”下,組成了兩支由9隻6-8月齡的亞成體非洲獅“戰隊”和12隻6-8月齡的亞成體東北虎“戰隊”。
據悉,園方首次通過“人為干涉”將這群貓科動物“組隊”從小一起飼養,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來更好的進行繁育保護。由於圈養狀態下難免會有近親繁殖的可能,會導致物種退化。為此,飼養員前期嚴格篩選,挑選身強力壯的動物,並在雌雄比例上進行配比,讓它們從小在一起,一是培養感情,二是避免近親繁殖,將來成年后可以更相親相愛地一起生活。
說完了“貓”,再說“老鼠”。在上海野生動物園和上海動物園,住著袋鼠、草原鼠、鬆鼠猴、土撥鼠等等要數十種“精靈鼠小弟”。前段時間“媽寶鼠”——袋鼠走紅了,因為大個子的袋鼠寶寶們體格差不多長到媽媽的二分之一,還一個個整天黏著媽媽、還想鑽進媽媽胸口的袋袋,被保育員封為“媽寶鼠”。
可袋鼠不是真的鼠。學名“草原犬鼠”的土撥鼠才是真鼠。這種嚙齒動物,身高一般在28-35厘米,體色為黃色到褐色都有,體型矮胖,典型“肥土圓”。飼養員“科普”道,去年抖音上大火的土撥鼠大叫,那不是它們的常態,是它們受到威脅后發出的警報聲。
生活在水裡的豚鼠,總是被講解員介紹成“沒尾巴的大老鼠”。豚鼠們其實很不滿意,它們有尾巴卻只是很“迷你”而已。它們也不高興和老鼠攀上“親戚”,但其真實身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半水棲嚙齒食草動物。據說,它們還是動物界裡的“老好人”,四平八穩、溫文爾雅的性格,和誰都能相處融洽。
還有一種長相可愛的大型嚙齒動物,是來自南美洲的老鼠——海狸鼠。它們體長約50厘米,體重可達5—10公斤,大的重達17公斤左右。頭大、耳朵小、門齒大而長,是它們的突出特色。海狸鼠喜歡啃食植物根莖,植食性為主,其食譜廣泛。它們棲息在沼澤、湖泊和流動緩慢的溪流邊,特別是在茂密或多汁的植被沿岸區。海狸鼠生長快,繁殖力強,現在已世界性廣泛飼養,部分地區逃逸者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不幸的是,原生於南美洲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海狸鼠,因為人們喜歡其皮毛而開展大規模養殖,並運往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進行繁殖。由於毛皮商對海狸鼠圈養的監管不完善以及產業不景氣,部分海狸鼠被直接釋放到野外,或主動逃逸到野外。
在中國,甚至在上海的一些河道有時也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在海狸鼠的原產地,它們卻遭受著過度放牧導致的棲息地退化威脅。
上海動物園還有一種非園養原住民——真正的野生鼠,赤腹鬆鼠。赤腹鬆鼠又名紅腹鬆鼠,屬於嚙齒目鬆鼠科。它們是上海動物園的原住民,隻要留心觀察,經常能在樹干或樹枝上看到它們竄來竄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