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雷士德”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这里大不一样~

2023年03月22日09:29 |
小字号

今年年初,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正式入驻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以这座文化地标为载体,积极打造世界级设计驱动式创新转化引擎。百年历史建筑雷士德经过一年的系统性保护修缮,也重新焕出蓬勃的生机。

3月18日下午,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在雷士德启动首场月度公众开放日,吸引大量市民踊跃报名,不少市民早早到来,期待参与这场文化地标的焕新之旅。为方便市民进一步了解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和雷士德,本次开放日设置了专业的参观导览。“我们面前这栋大楼便是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建于1934年,是根据英国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遗嘱,由雷士德基金会出资修建的。身为建筑师和地产商的雷士德先生将自己的巨额遗产全部用于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成为一段佳话。”跟着导览老师的讲解,这座百年历史建筑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在历史建筑一楼,分布有大礼堂、展厅、前沿设计创新奖主题展、实践工坊、交流室等。大礼堂可容纳300人,研究院以及设计创新领域的重要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记者看到,大礼堂的钢窗和灯箱别出心裁,向内凹陷并具有装饰艺术派的精美细节,视觉上别有一番风味。

一楼走廊曾经从英国进口的墙面釉面砖布置尤为精心,以壁柱为中线,向两侧呈渐变色排列,在简洁庄重的室内效果中增添了一丝活泼。

礼堂楼座、阶梯教室、特聘专家工作室、产业联合实验室、会议室等位于楼宇二楼。这里的阶梯教室颇有影视剧里20世纪大学教室的味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导览老师介绍,教室里上下提拉活动黑板为1930年代原物,基本没有大的损伤,这种在近代教育建筑中保存至今者很少。建设团队根据当时工学院期间的历史照片进行修缮,修复木地板、安装吊灯、摆放同色系桌椅,力争做到“修旧如旧”。

三楼设置了图书馆、多功能室、问题实验室、共创工作室等空间。“我现在手动摇窗,大家可以观察窗户的变化。”经过导览老师的操作,天花板上的锯齿型天窗缓慢地被打开。三楼的多功能厅曾经是雷士德工学院的工程绘图教室,天窗面朝东北方向,可以获得均匀、稳定的室内采光,特别适合于工程绘图。老师操作的手动摇窗器也是当时保存下来的,至今还能正常使用。记者看到多功能厅墙壁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做法,颇有现在流行的工业风风格。“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发现混凝土墙面上的原始实木木纹非常优美,就故意剥除后期的墙面粉刷,结合修缮中用于加固的天梯状粘钢结构,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营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导览老师说道。

由上海创新创意研究院主办的“FDP前沿设计创新奖”主题展也在本次开放日向市民朋友开放,这是一个专门奖励在设计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的国际大奖,其中也包括了全球首个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的一个国际设计奖项——未来创新奖。整个展览的展陈与运营也贯彻了绿色低碳的理念,摒弃传统商业展览大搭大拆的做法,强调用料环保、不留垃圾,循环利用了700个回收木箱和200个牛皮纸箱搭建展台和展墙。

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2003年搬到北外滩,对这个圆顶的建筑很好奇,特别想看一下它的内部装修,趁着这个机会就和家人一起报了名。今天参观完觉得这个建筑内部很精美、修缮也很用心,也感受到了设计创新的魅力,以后有机会想多来这里看看。”

本次开放日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彩蛋——由王敏特聘专家工作室推出的《缩放,停顿,平滑过渡》混合媒体临展,设计师们在雷士德具有百年沉淀的建筑空间内,结合研究院的创新视角,运用VR、游戏、动作感应等手段, 为参观的市民朋友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数字交互体验。

据悉,后续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将继续雷士德月度开放日,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和公众展开更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来源:上海虹口)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