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创新赛道 新范式激发“全过程创新”动力

2023年01月13日10:23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新范式 激发“全过程创新”动力

不仅从0看到10,也要从10看到0掌握不了核心底层技术,就抵达不了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王海燕 王闲乐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也带不来一辆火车。

形象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个事实:唯有创新,才能带来突破式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语境下,上海必须谋求一场创新范式的转换。

这个新范式便是“全过程创新”。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说,科技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即“从0到10”的全过程,“科技创新必须完成整个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梦想之城、奋斗之城,更应成为一座创新之城。

创新之路

躬身入局,风险共担

“全过程创新”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有一个观点:在面对非对称风险和外部压力时,只有践行“风险共担”的原则,让每一个相关人员都不置身事外,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简单一句话——“躬身入局,风险共担”。这不仅是“黑天鹅”世界的生存法则,同样也关系到当下创新的“范式转换”。上海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就必须要树立科技创新全链条观念,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从本质上讲是高风险活动,越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其风险程度往往越高。风险共担,就是要让“从0到10”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和担当。

对科学家来说,要有“范式转换”意识,在确定科研攻关的选题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中,要从0看到10,而不仅是从0看到1,要能心无旁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真正牵引形成新的生产力。

对创业者来说,要有躬身入局的勇气——我们所期待的企业家精神,指的就是那些敢闯敢拼,勇于承担风险的弄潮儿。

对政府来说,亦是风险承担者,它应该是创新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能够有效整合政策、市场、应用场景等各类创新要素,承担基础投入及维持创新秩序的风险。

如果科学家仅仅满足于“空中楼阁”,不敢问鼎最前沿难题;如果企业没有闯入核心领域的勇气,转而退而求其次做对应的流程合规;如果政府热衷于形式主义的表面政策,无法识别和支持那些真正有潜力的创业者,那么,这个路径就走偏了。

塔勒布说,没有风险共担,就一事无成!只有创新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勇于承担风险、勇于试错,真正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结果之中,才能激发出创新的内生动力,才能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

创新之魂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躬身入局者要回答的问题。

兰宝科技是一家开办20多年的传感器老厂,当同行被迫卷入价格战时,它心无旁骛自主研发,成为同期创业同行中为数不多的“幸运者”。公司管理层感叹,就是靠基于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企业才活下来也强起来的。

创新范式的转换,要求的不仅是从0看到10,也要能从10看到0。比如,企业家要能拨开重重迷雾,回归至创新的原点——底层逻辑。若看不懂底层逻辑,掌握不了核心的底层技术,也就抵达不了创新高地。

来自科技领域的潘晶代表致力于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他以消毒机器人为例,在ICU环境里,多重耐药菌的人类交叉感染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研发的消毒机器人就是多重耐药菌的杀手。目前市场上抄这款产品的有50多家企业,但大部分把它做成了‘农药喷洒机’,个中区别就在于他们不清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知道该杀灭什么样的微生物,所以模仿得再像也无济于事。”

因为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不怕被同行抄袭,因为这是“抄”不过去的。

创业者不仅要看到技术的市场前景和市场模式,而且要看到最基础的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这也对应了一个英文单词——inside,即“向内”的洞见,不是破外在事物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只有明晰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亦是创新之魂。

过去,可口可乐公司研制出一个配方,可以沿用100年。今天,苹果公司每年都要有创新,把iPhone从第1代做到第14代,才活下来而且活得好。这足见,没有核心底层技术,就面临被超越、被淘汰的危险。反之,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创新之城

营造包容的“试错”空间

一座创新之城,该拥有怎么样的创新生态?

前不久,市人大赴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开展立法调研,从事AI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吐露他们最大的苦恼:“没有任何人能够告诉我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往往是事情做好披露之后,才有人告诉我们,你们这个做错了!”

对科技创新而言,失败其实才是常态。正因如此,躬身入局、大胆突破的科学家、创业者们,需要的可能不仅是什么优惠补贴,更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的宽松环境。

有一家创新公司,每年年会的一个固定项目,就是庆祝某款产品被砍掉。用其创始人的话来说,如果公司一年都没有一款产品失败,他们会认为自己承担的风险还不够。

一座真正的创新之城,理应具有“宽容失败”的品质和氛围。

近年来几部上海地方立法,无论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还是数据条例,都设立了“宽容失败、激发创新活力”的立法条款。比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明确制定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包容非主观故意下引发的轻微违法行为。有立法者如此评价:这就是“科学家条款”,对科学家的顾虑作了强有力的立法回应。

有了充满灵活性、包容性的“试错”空间,学者才有勇气挑战最难的科学议题,企业家才敢于闯入最前沿的领域。可以想见,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一旦铸就,必将吸引大批怀有梦想的人才竞相投身创新大潮,营造出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从而点燃一个个创新“核爆点”。

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殷殷可期。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