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宝山系统谋划区域焕新,解决今天问题腾出明天空间

2023年01月12日19:59 |
小字号

吴淞创新城,最高200米的超高建筑群,将刷新区域天际线;

近6.3平方公里的南大智慧城,将瞄准“三座城”驰骋数字新赛道;

探索“先投后股”模式,首批拟立项7个项目,扶持金额共5950万元;

首轮6个“城中村”项目基本完成动迁,累计出让28个地块,86个市政公建配套有序建设。

按照“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宝山区正以吴淞、南大为核心承载区加快推进自身转型步伐。一方面,做优创新生态,以“先投后股”等首创模式,探索加速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为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加速“城中村”改造,坚持从未来看当下,既解决今天的问题,也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吴淞创新城

老工业区蝶变新生“最佳景观位”留给公共艺术

总面积近26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是上海城市发展中难得的“大衣料子”。作为上海重点转型区域之一,其将承载起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以求蝶变新生。

按照“产业耦合、环境融合、功能复合、空间叠合、机制整合”功能定位,吴淞创新城将率先启动一批先导性、标志性、功能性项目,实现形象改善、功能再造、能级提升。特别是以两个一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为抓手,引入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以规模化产业创新集群推动整体板块转型。

一平方公里的特钢先行启动区,毗邻轨道交通、高架道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落定于此的吴淞国际科创城,一期南楼将进驻科创人才港;二期超高层建筑力争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届时,最高200米的超高建筑群,将刷新区域天际线。它也将成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一部分。宝武中央研究院等与绿色低碳相关的研究机构将陆续进驻,积极探索碳交易、碳普惠等。此外,多条厂区道路将向外打开,转变为市政道路,以便捷交通打开城市空间的新扇面,以绿色低碳新赛道开辟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平方公里的不锈钢先行启动区,将把城市中的“最佳景观位”留给公共艺术。推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开工建设,并结合“南北转型”发展规划,优化完善周边配套设施,使艺术创造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收藏着炽热记忆的工业遗存,将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引爆点”。

推动建设创新空间,也加快成熟地块的转型。将推进S20以南9平方公里国际方案成果深化,加紧研究宝武地块剩余4平方公里及江杨南路TOD等重点区域的控规编制,促进江杨南路TOD等项目早启动早建设。针对需跨区域、跨层级沟通协调的在地国企重点地块,搭好“市-区-企”沟通平台,听取诉求、研究路径,形成“一企一策”转型方案,加快推进东方国际半岛1919、申能吴淞煤气厂等地块的转型建设。

南大智慧城

全力打造好“三座城”辟筑产城融合示范区

历经十年拆违,近6.3平方公里的南大地区完成综合整治,成为上海外环内面积最大的待开发区域。结合“南北转型”的战略定位,这一曾经环保地图上的“黑地块”将以“不低于浦江两岸开发标准”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特别是全力打造好“三座城”,即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的开发理念建设立体之城。

地上之城,即产城融合的科创城。在产业方面,以数字经济、合成生物、科技金融等为主导产业,建设“数智南大”市级特色产业园、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等载体,做优科创企业总部经济。同时,也专门腾挪出研发地块,供中小微创新主体共享共用,并积极引入专家团队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孵化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在城市服务方面,配备39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逾2.6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规划南大中央公园等40余个绿化项目,公共绿地占比高达43%。南大数智中心、科创之门、数智绿洲、国际人才社区、金地草莓社区等目前正加速成链。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建配套也将陆续建设。聚焦建设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其还拿出数十个点位,让老百姓设计、投票。这些点位包括景观标识、入口景观、城市雕塑等。

地下之城,即四通八达的商业城。地下空间规划面积约190万平方米,集地铁站、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规划6条轨道交通、3条城市快速干道,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辐射西北区域的枢纽节点。其中,地铁15号线南大路与丰翔路两侧的TOD,将集商业、办公、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构建多维高效的城市枢纽。

云端之城,即智慧预见型数字孪生城市。通过适度超前布局,将数字化融入南大智慧城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搭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探索全方位数字化的场景应用,构建可感知、可学习、可成长的“城市生命体”。

“先投后股”探索

培育硬科技加速孵化“从0到10”创新成果

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创新活力转变成发展动力,宝山区将从资金、载体两方面入手,破解创新主体“缺钱少地”的烦恼,加速孵化更多“从0到10”的创新成果。

解决“缺钱”之困,要向前沿科技创新领域投入真金白银。积极揭榜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改革试点,以“先投后股”创新探索,建立完善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的风险共担机制。由此,逐步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在“先投后股”模式下,通过协议约定,区级国资平台公司将以“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人”身份参与资金申请、获取股权,确保财政资金“有进有出”。根据企业需求,扶持资金可全部或部分转股,确保创新团队拥有控股决策权。目前,首批拟立项7个项目,扶持金额共5950万元。

首批项目中,既有瞄准战略必争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也不乏高校科研院所等。作为“天使投资人”的政府,将与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好贯穿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接力赛”。

解决“少地”烦恼,要盘活低效用地、加快落地项目进度条,为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的未来发展腾出空间。

以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其已汇聚了疫苗、抗体类、重组蛋白、细胞治疗等一批高端生物制品优质药企等,目前正加快推动载体建设。宝山药谷二期(投资10亿元)、MAX科技园二期(投资10亿元)等重大项目将于2023年一季度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一地一策”的土地盘活模式,采用收购收储、分割转让、业主代建等,高效利用存量空间。将集合多方资源,利用园区现有停产物流地块,打造110亩“高端医疗器械精品园中园”。通过打造涵盖药物筛选、研究、制剂研究、中试放大、落地生产的创新生态圈,吸引更多平台型、节点型、功能型企业,实现创新全链条加速扩散。

“城中村”改造

“一村一策”按需定制将变为便捷可及“城中圈”

“城中村”改造,既牵连眼前的“急难愁盼”,也影响长远的城市空间品质。

自2014年宝山区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以来,首轮6个项目基本完成动迁,累计出让28个地块,86个市政公建配套有序建设。“十四五”期间,宝山区计划启动实施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有序推进。

作为“城中村”改造大区,宝山区面临的地块历史复杂、情况多样,必须踩准规划方案、征地动迁、土地供应等环节的每个节奏点,才能以“快”抵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以杨行镇为例,通过“规划先行、分期进行”的改造模式,确保大部分资金迅速回笼,项目资金得以平衡。改造中,老集镇被一分为二,分批次开发推进。目前,二期改造项目进程加速,村民签约率超99%。针对部分特殊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相关单位已提前启动分发近300套安置房。

有通行的经验做法,也有个性的破题思路。

譬如,罗店老镇改造方案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将完整保留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把一幢幢零散的古建筑串联成一个有机体,提升古镇功能和形象品质。从短期来看,这样做无法立即产税,或许是“亏了”。但着眼长远,只要在项目初期想办法顶住资金压力,未来将更好实现“职住平衡”,吸引集聚创新人才,为区域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城中村”项目,改造的是房,牵动的是整体区域的发展能级。从一条路到一所学校,留人聚心的关键,就看这些配套能否跟上。不少“城中村”里面道路情况差,缺少市政雨污水管网等。为此,宝山区首轮“城中村”项目共实施了86个市政公建配套项目,已累计完工28个、在建21个,不断补齐学校、绿化、道路等短板。

还有不少“城中村”按需定制特色配套。在顾村老集镇,一座多功能社区体育馆将拔地而起。功能空间包括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和台球馆、健身中心等服务设施,实现全龄体育友好。而改造后的杨行镇东街村,将配套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9条市政道路等。未来,一个个“城中村”将变为便捷可及的“城中圈”。

针对其他符合条件的“城中村”地块,宝山区将结合规划调整、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改造方案。

(来源:上海宝山)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