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聚焦2023上海两会

代表委员热议:全过程创新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01月11日15:53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完善风险共担,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

全过程创新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只有建立基于共同抵御创新失败的风险共担机制,并围绕研发失败和市场波动完善共同避险机制、稳定风险预期,才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政府部门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专心当好协调者、服务者和政策供给者,做好引导、支持、补位的工作

■政府部门不能以获得高额回报为目的,应该更加看重创新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以促进企业有效创新为根本,处理好风险可控与适当收益的关系,注重参与各方共同创造价值并实现共赢

■本报记者 王闲乐 顾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关口之后,将目标锚定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早已不再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更看重“质”的提升,而创新能力正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提升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围绕这个话题,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进行了热烈讨论。

各主体要合理共担风险

“我的理解是,只有建立基于共同抵御创新失败的风险共担机制,并围绕研发失败和市场波动完善共同避险机制、稳定风险预期,才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市人大代表、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说,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主体合理地共担风险,才能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

“理想的风险共担机制,是企业承担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的不成熟性风险,政府承担基础投入及维持创新秩序的风险,金融机构则穿插在各创新主体中,贯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等科技创新全过程。”他说。

代表委员们指出,目前,在风险共担机制建设方面,国际上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上海学习借鉴。比如在以色列,有一种投资模式是由政府为入驻孵化器的项目提供85%的启动资金,若企业孵化成功,政府投入的资金将由企业按照市场销售额的3%逐年返还。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政府会鼓励这个企业被投资和并购,但是必须留在当地发展,如果并购以后要迁走需返还政府投资3倍以上的对价。

读懂不同创新阶段不同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以色列这种模式下,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企业。所以,我们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专心当好协调者、服务者和政策供给者,做好引导、支持、补位的工作。”陈杰说,引导就是要充分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围绕重点产业方向,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开展需求导向的研究,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

支持就是要注重创新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政府部门应清楚掌握企业在不同的创新阶段需求是什么,然后精准提供服务供给,这样才能加快推进一个链条一个链条的有序衔接。所以,政府要做的支持不是政策简单叠加的“加法”,而要做结构性助推的“乘法”。比如,企业初创期最需要的是应用场景和市场,我们就把有限的资源开放给本地成果转化企业,同时,政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人”,还有专人和团队为企业做好商业计划、市场开发、资源对接等,让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研发。

补位就是政府要及时弥补市场缺失的部分。政府的资金一定要与市场的资金有效地协同起来,市场担心的一些事,政府的机制可以走得前面一点,要主动为企业吸引市场资本背书。以宝山区揭榜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试点工作为例,就是在市场资本对早期科技成果项目处于观望、摇摆不定的时候,由政府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帮助企业走到市场资本进入时再退出。

政府关注重心应有转变

陈杰建议,在具体工作上,政府要从过多关注经费投入、具体项目扶持转变为更多关注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体系建设,把区域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从过多关注科研机构、具体专家扶持转变为更多关注创新全过程和产出效率最大化,培育集聚世界级的科技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公司;要从过多关注科学设施、具体荣誉扶持转变为更多关注本土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培养,培植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文化土壤。

陈杰认为,当创新的风险过去,迎来成果转化的红利时,政府部门要规定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利益,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政府部门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收益。“政府部门不能以获得高额回报为目的,应该更加看重创新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以促进企业有效创新为根本,处理好风险可控与适当收益的关系,注重参与各方共同创造价值并实现共赢。”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