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三家沪上医院急诊:负重前行 医护奔走拼搏
直击三家医院急诊:监护仪滴滴声不停,医护奔走拼搏
负重前行,尽最大可能护佑生命
■本报记者 黄杨子 顾泳 侍佳妮
负重前行是近日医疗机构,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新的一年到来时,急诊与ICU内的监护仪滴滴声依旧响个不停。
昨天是2023年的首个工作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医疗机构,目睹这群为生死奔走拼搏的白衣战士如何守卫生命线,护佑更多患者与家庭的健康。
仁济医院:预防转重症更重要
测血氧饱和度、查看患者身体情况、查看CT片、叮嘱患者家属注意事项……一早上忙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的脚步就没停下来过。10时30分,她正在急诊病房内为患者查房。
“我们原有63张床位,近期又新增了13张。”她指了指走廊,“楼下实在放不下这么多病人,还有部分病人需要吸氧,我们尽可能增加床位,将他们安置在2楼。”
早晨交接班时,刘黎又参与了一次急救。93岁高龄的患者本身患有重症肺炎,“送来时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刘黎说,像这样的急救每时每刻都在急诊室内上演。
与急诊病房相隔不远的急诊监护室内,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注意患者呼吸管,1、2、3,起!”11时30分,急诊监护室内5名医护人员正在为重症患者做俯卧位通气。
急诊科副主任徐欣晖负责急诊监护室工作,“监护室内共有15张床位,每天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还有部分患者正在等待床位。一旦有患者症状减轻,可以转至普通病房,我们就马上将监护室床位腾出,留给病情更重的患者。”
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的手机始终响个不停。“以东院区为例,各病区的ICU将近60张床位全部收满,普通病房可随时转换的40张床位也在待命。”以高龄、男性为主——他谈及近日收治的特点,“我们通过俯卧位通气、小分子药物和及时会诊观察病情变化,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元旦假期里,包括研究生、轮转医生及科室医护在内的180余人几乎全部上岗。“大家基本‘阳康’了,人手问题正逐渐恢复。”皋源坦言,“挑战并未结束。我们发现,不少患者到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老年人群病情变化很快,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中山医院:全力以赴接诊
连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每天就诊量高达近2000人,救护车辆单日接诊170余辆。
“医院已按照计划在发热门诊扩容区设置诊位,增派医护力量,就诊台配备了指脉氧仪等设备,努力做到优化诊疗流程,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及时识别重症。”医务处副处长锁涛告诉记者。
为应对“战斗性减员”,急诊与发热门诊制定了除感染科外其他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支援发热门诊的工作方案。据悉,不仅是内科系统,康复科、中医科甚至外科系统,一旦有需要,也全力以赴增援接诊。
“工作这么多年,这一次是最艰苦的,但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仗!”急诊科护士张晶说。
急诊高峰期,同时抵达七八辆急救车已是常态。急诊科总值班陈东旭医生说,面临巨大挑战,唯有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确保在第一时间问诊、分诊患者,让整个救治流程衔接通畅,患者才能得到及时处置。
急诊办公室里,桌上是一份份早已放凉的饭菜。张晶说,工作环境复杂且有风险,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一上岗就滴水不沾,一个班头工作下来都是“不吃不喝”的,直到交班时,紧绷的身心才能放松下来,顺道吃一口已经冷掉的饭菜。
东方医院:医护与死神赛跑
抢救病人、安排床位、接打电话、与家属沟通、交接救护车……东方医院北院急诊内科的年轻医生刘显东忙得不可开交,只能在工作间隙对记者讲几句话。“上班的时候特别亢奋,手心冒汗,不觉得累。下班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前段时间,急诊科在岗医护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近期院方从其他科室调拨了161人次支援急诊,医护日均工作时长下降为9至10小时。护工也非常辛苦,刘显东感慨:“我们的护工一天能走4.5万步。”
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介绍,急诊内科原本有2间诊室,现在扩充到5间诊室加2间动态诊室,急诊输液椅由原来的40张扩充到162张。留观病床由20张扩充到66张,目前使用率在90%左右。为减轻急诊压力,东方医院成立急诊分流专班,由院内中层干部轮班驻守,保障患者快速分流,病人在急诊留观病房停留不超过24小时。
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医护,挽回了许多生命。刘显东举例,有一位41岁的男性病人,输液时出汗、呼吸困难,医生立即发现异常,将他送进抢救室上了呼吸机,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0天后肺部炎症消散,预后良好。
东方医院北院重症监护床位有97张,全部可用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呼吸科ICU的23张床位已全部收满,冠心病监护病房和心脏外科ICU也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少林介绍,近期综合ICU里一半以上是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到目前为止,我们ICU还没有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
ICU病人多处于镇静状态,医疗设备的滴答声此起彼伏。ICU医护同样几乎没有休息日,还要参与急诊会诊等工作。为应对重症高峰,东方医院北院已成立“亚ICU”,由重症医学科专家指导,抽调不同科室的医护前来支援,并紧急采购大量仪器。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