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非凡十年·书写残疾人事业新答卷

十年蝶变!上海的“阳光”可触摸

记者 葛俊俊
2022年11月09日11:38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十年磨一剑。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目共睹:2012年6月,上海率先推出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专场,开创了在商业影院播放无障碍电影的先河;2022年8月,为轮椅乘客搭建“无间隙桥梁”,上海地铁全网约七成车站已经配备了“无障碍渡板”。

“无障碍渡板”投入使用。市残联供图

十年来,盲文标识、语音播报系统、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里,从硬件到软件,从设施到服务,从科技力量投入到信息化配套,近60万残疾人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有爱,生活无碍

“苏州河是我最钟爱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知到苏州河的文化、诗意,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城市关怀。”在苏州河四行仓库段的滨江河道,“诗话苏河”吸引了不少视障人士前来打卡,盲人徐任宇就是其中之一。在秋日暖阳下,他们触摸着镌刻在栏杆上的盲文,与诗歌对话,与善意的、人文的气息相融。

惊喜不止于此,为了让盲人“看”到河畔的著名建筑究竟长什么样,苏州河畔各个景点还安置了一批金属模型版。通过触摸模型版上的立体线条,盲人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苏州河的建筑和历史。

苏州河畔。市残联供图

“这些模型版比我之前在国外摸过的更精致,摸着模型版上清晰的线条,我们心中的建筑也变得清晰起来。”作为苏州河盲文翻译工作的参与者,韩颖非常惊喜。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止在公共场所被“解锁”,随着市政府实事项目——“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不断推进落实,这些便利条件正在逐步向残疾人家里延伸。

和桥村无障碍改造。上海嘉定供图

“灵额灵额!”看着新改造的卫生间,嘉定区徐行镇和桥村村民杨怡中直夸改得好。杨老伯为肢残人士,原先从卧室走到厕所要穿过客厅,晚上起夜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改造后,卫生间就在卧室隔壁。“施工队专门在墙壁上开了扇门。现在下床没走两步,就到卫生间了,方便得很。”

在无障碍走向“无障爱”上,十年来,上海初心不改,持续为农村困难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惠及近万户残疾人家庭。“十四五”期间,本市还将完成近2万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因此生活环境大幅改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法治保障、制度建设,让城市倍加温暖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做得怎样?

细数起来,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全国第一个出台无障碍设施设计地方标准的城市。2005年,上海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

近十年来,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每年都有新突破。如在全市16区行政服务中心配备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在全市众多商业影院和社区放映点播放无障碍电影;在全市各大图书馆提供读书机和语音读屏阅读;在全市公共场所设置逾8000个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城市温度在桩桩件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底,又一捷报传来。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崇明区城桥镇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上海普陀区、金山区、浦东新区、长宁区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

2021年2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障碍规章。6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一规章的公布,意味着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了跃升期,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又一生动诠释。

督导志愿者培训班开班。市残联供图

规章中,提到了通过设立督导员,将无障碍设施维护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2021年10月底,首场督导志愿者培训班在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举办,全市40名督导志愿者参加培训。 如今,上海已有督导志愿者超过200名,他们成为了上海市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骨干力量。

让数据多跑路,畅享数字化时代“新气象”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上海密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

“往年我们缴纳残保金,要先去残联当场申报残疾人就业人数,再向税务部门缴纳费款,现在两个部门把单独办理的事项整合成了‘一件事’,全程线上办理,大大方便了我们企业。”上海炯励装饰设计事务所财务人员张丽红说。

2021年8月,残保金征缴“一件事”上线,实现了残保金申报征收“进一家门,办多家事”。事实上,在用人单位“少跑路”的背后,是上海各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对接和大数据的飞速运转。

残保金征缴“一件事”首次实现了用人单位登录“一网通办”,就能在线办理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残保金申报缴费、超比例奖励申请等事项。

杨浦区某大型超市人力资源办事员小李介绍,公司目前在职16位残疾人。2021年之前,她需要在每年7月份去杨浦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办理免缴手续。如今有了“残保金一件事”, 小李只需在电脑前花20分钟左右动动手指就可以搞定免缴手续,便捷、高效又快速,方便极了。

帮助残疾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市残联供图

在解决残疾人“数字鸿沟”问题上,上海施行好每一项无障碍服务:2011年底,上海建成了国内首家“无障碍数字图书馆”,迄今累计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2021年,政府网站全网无障碍改造率达到100%;今年,上海将帮助超过2000名残疾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让他们出行、与人交流、购物等生活无障碍。

数字化时代,以人为本是不变的理念。依托随申办,上海将服务精细化,逐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模式,打通信息壁垒,打通信息障碍,实现助残政务服务“助残云”、健康管理“健康云”、信息交流“云翻译”、无障碍数字地图“助我行”、志愿服务对接“云助残”等一平台多应用。

“从被动变主动的感觉非常好。”王莉是一名视障人士,出行一直是困扰着她的难题之一。如今,她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将自己的出行信息发布,就会有人“抢单”前来服务。

让盲人不再“行路难”、让轮椅不再“被阻断”、让信息不再“有时差”……上海正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

当然,也要清楚看到,朝着全方位建成“无障碍城市”迈进的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下更大的“绣花功夫”,“绣”出残疾人期待的美好未来。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