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e视界|三年三改,武康大楼穿越百年——上海城市更新影像故事之二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马作鹏 邬迪
2022年09月30日16: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制作:邬迪

武康大楼 马作鹏摄

“电线横七竖八,外立面的空调架各式各样,一座历史建筑的美被遮挡,非常可惜。”

“游客拍照打卡,看不到大楼里面,但生活其中的居民感受很深,管道错综复杂、墙面剥落、窗户掉漆……”

聊及住了37年的武康大楼,戚阿姨话语中皆是疼惜。

武康大楼历史照片 湖南路街道供图

1985年,戚阿姨和丈夫将武康大楼内的一间公寓作为婚房,携手走进这幢承载着历史的建筑。目送儿子长大,成家立业后搬离,她和丈夫伴着武康大楼渐渐变老……

武康大楼原名东美特公寓、诺曼底公寓 ,1924年在五条马路交会处落成,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作为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的代表作品,武康大楼最有特色的就是外立面清水砖墙和古典山花窗楣等丰富的水刷石装饰。1994年,武康大楼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矗立近百年,武康大楼见证了城市变迁,吸引众多名人入住。历史资料记载,大楼有众多大公司高级职员入住,新中国成立后,郑君里、赵丹、孙道临、黄宗英、秦怡等电影和文化界名人也曾住这里。

时至今日,武康大楼仍是海派文化重要地标。

年近七旬的刘奶奶在武康大楼才“小住”16年,但从小就有一份特殊的记忆。“小时候管武康大楼叫‘九层楼’,经过时都要跟父母讲一句,这座大楼这么有特点,有那么多故事,要是哪一天能住进去才好!”

2006年,刘奶奶看到武康大楼内有公寓在售,毫不犹豫订了下来,成了居民之一。

“蜘蛛网”入地前后的武康大楼 左图系湖南路街道供图,右图为马作鹏拍摄于2022年8月

随着城市变迁,武康大楼上空一度布满“蜘蛛网”,建筑内外尽显岁月沧桑。近五年来,架空线入地、“修旧如旧”全面修缮、街区微更新等精细化改造之后,戚阿姨、刘奶奶等邻居们满意地发现,高龄建筑焕发了新的活力。

武康大楼外立面空调机架统一前后效果图。湖南路街道供图

2018年,上海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武康大楼所在地纳入其中。经过近一年的“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头合一”施工建设,大楼上空重现疏朗的天际线。

2019年,上海对武康大楼全面修缮,造型、材料全部遵循原有建筑风格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百名能工巧匠对每一块砖、每一处装饰细节进行详细考证,形成万余张草图,只为再现经典建筑原有风貌。

2020年10月起,武康大楼街区开启“微更新”模式,以天平路淮海中路口的锐角区域作为武康大楼最佳拍摄点位,将该转角空间向外拓展3.6米,形成500余平方米的“源点”广场。

外观和业态升级换代,武康大楼拥有更多值得驻足的理由。三年三次精细改造的背后,是对“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生动总结。

武康大楼内部修缮前后对比。湖南路街道供图

“大楼里很多居民都跟我成了好朋友。”武康大楼修缮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陈中伟回忆道,修缮开始前他们就开始实地勘察,召开居民代表沟通会,并到居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改造完成后,武康大楼居民有了楼下的长廊座椅、楼上的中心花园、电梯、晾衣台。管线统一集中,空调机架全部移至内天井。二楼以上所有空调机架位置规整后实现了“横平竖直”。外立面雨棚、晾衣架全部拆除,尽可能将附着物对原有风貌影响降到最低。

武康大楼走廊立柱之间设置了方便休息的座椅。湖南路街道供图

焕新后,武康大楼还安装了智能感知设备,监测建筑的震动、倾斜、位移、裂缝等情况,全面“保驾护航”。

“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尽一切努力让它‘穿越’回百年之前。所有的修缮都不露痕迹。居民更方便,空间也合理利用了,还成了‘网红’打卡点,游人们可以充分感受这座海派地标建筑的风采。”陈中伟说。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