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大戏来沪演出 “茅奖三部曲”征服上海观众
不请明星、不靠流量,陕西人艺三台大戏来沪演出每每谢幕掌声不息
“茅奖三部曲”凭什么征服上海观众
■本报记者 吴桐
演出前5小时,90后演员刘李优优独自在上海文化广场舞台上,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练功。刘李优优演过《白鹿原》中的白灵、《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这一次她演《主角》中的主角——“秦腔皇后”忆秦娥。9月9日至18日,陕西人艺“茅盾文学奖三部曲”三台大戏来沪,7场连演,每每谢幕,总有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主角》里戏曲表演难度大,刘李优优和陕西人艺的演员们提前两年就开始唱腔、腿功、身段的特训,学习秦腔,用专业戏曲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日踩胯、撕腿、劈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排练期间遭遇疫情,她就坚持在自家停车库里练功,练功鞋被磨烂了,她戏称为“开口笑”。
陕西人艺三部大戏,不请明星、不靠流量,就靠剧团老中青三代舞台文艺工作者的呈现,却征服了全国各地的观众。《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已累计演出七百多场,这次在上海,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看完《主角》,给出六字评价:深邃、震撼、精彩。在沪演出期间还有好消息传来——《主角》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
《白鹿原》原著作者陈忠实生前曾称陕西人艺的《白鹿原》是他“最满意的改编版本”,版权费他分文不取,还说:“不必用明星,让娃们演,亮出老陕风采。”演员里有不少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配上剧中地道的“白鹿村”方言,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华阴老腔,充满浓浓的陕西味。
《主角》原著作者陈彦看完话剧版首演曾向全体演员鞠躬:“话剧改编很精彩,全剧有奋斗感、挫折感、命运感,也有生命的成长感、辉煌感,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让我看戏时几次落泪,思考很多。”
为改编好《主角》,主创多次赴西安、三原、泾阳等地深入生活,听秦腔、看戏台,感受陈彦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在戏剧舞台上重构。导演胡宗琪深谙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美学特点,16根寓意深刻的舞台柱子,53个代表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线。“歌队”的运用,众多人物的会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这段跨越四十余载的艺坛故事。
《主角》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九易其稿。他在演出前告诉记者:“原著太精彩了,太厚重了,虽然从70万字小说改编成3万字剧本,但剧中人物、情节、语言、场面都十分尊重原著。”曹路生认识到,过去几十年,随着国外种种后现代戏剧流派涌入中国,戏剧的文学性在大大削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戏剧史,文学性曾是必不可少的,从元杂剧到明传奇,文学性都非常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的出现是一种转向:话剧重回文学传统,找到精神内核。”
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舞台佳作在全国范围掀起“当代文学改编戏剧热”“方言话剧热”,为中国当代戏剧院团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向。曹路生说:“方言是一个地域、一种文化、一座城市的气质,上海近年来也涌现了《繁花》等方言舞台剧。希望未来有更多挖掘地域文化、独树一帜的作品涌现。”
相信好作品的力量
过去十年,陕西人艺实现了一次“逆袭”。
2012年底,李宣担任陕西人艺院长时,剧院账上只有1万多元钱,一度面临“无演员、无主创、无观众”的困境。迫于生计,陕西人艺的演员兼职外出讲课,演影视剧,卖茶叶,开面馆。在剧团艰难转企改制的迷茫期,陕西人艺曾一年连做13部小话剧。李宣告诉记者:“我们从小剧场作为切入口,慢慢让团队一点点复苏,到2013年底,我们80%的演员和幕后工作者都回来了。2014年,我们就开始做《白鹿原》。对我们来说,这部戏就像是涅槃重生。”
从《白鹿原》开始,陕西人艺一路走来,稳扎稳打做大戏,边演边改。《白鹿原》改了11版,《平凡的世界》改了9版,《主角》也已改到第5版。同时,剧院一直坚持:不用明星,不靠流量,全部用陕西人艺自己的演员,大胆使用年轻人演主角挑大梁。
“我其实特别欢迎明星走上舞台,因为这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但我相信,一部好作品的力量大于一个明星的流量。”李宣说:“舞台艺术是综合的艺术,主演要好,配角也要好。还有舞美、服装、造型,一个都不能差,才能诞生一场完美的演出。这需要一个默契的团队,平时就要在一起练功,一个眼神就能彼此懂得,这种默契和节奏的把握,才能给现场观众带来乐趣、感动和震撼。”
李宣说,上海是陕西人艺的“福地”,2017年,《白鹿原》曾在上海获得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无论是奖项还是上海观众的掌声,都给了陕西人艺鼓励和支持。未来五年,陕西人艺计划推出两部文学名著改编新作,分别来自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和陈彦的《装台》。李宣希望能把新作继续带来上海,接受上海观众的检验。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