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最美医生”周行涛:让人人能看清美好世界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2022年08月23日15: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 年“最美医生”名单,在10位个人和一个团队的光荣榜上,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最美医生”很是醒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周行涛。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为了呵护孩子的眼睛,他创新模式,带起一批“近视小飞侠”

接到入选“最美医生”通知,周行涛“很意外”。他查询往届上海的“最美医生”,听到王振义、丁文祥、顾玉东、葛均波等名字后,脱口而出,“惭愧!我怎么能和这样的前辈和大家比?”

“大概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视觉健康科普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我们的一些努力被看到了。”对荣誉,他冷静而谦虚。

面对国内青少年近视80%以上的高发率,周行涛做了多少事?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国内五官科领域首屈一指的专科医院,身为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和医院院长、全国近视防控和矫治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周行涛主持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

2002年起,他带领团队最早在上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逐渐覆盖华东地区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

2018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共同呵护孩子的眼健康,在上海市卫健委、教育局支持下,周行涛团队建立起近视防治“上海闵行模式”——以眼科近视医生志愿者为先导,搭建“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创新地开展近视防控科普骨干培训,与试点学校探讨近视防控环境建设与干预方案,指导环境改造,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为家长提供智慧化科普与指导。

周行涛担任了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由国家卫健委授命组建“周行涛近视小分队”,领导建立以核心医疗团队、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共同参与的近视防治的康联体模式。

他带领团队创立“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近5年来为沪上中小学生视力筛查40万人次;帮助10万余名家长提高指导学生科学用眼能力;为贫困学生提供配镜补助5500人次。他常常用休息时间奔波于各学校和活动场馆,开设科普讲座,带领团队深入福利院、特殊学校,筛查并救助孤儿和残障儿童。他发表科普文章280余篇,开展科普讲座200余次;担任5部科普书籍主编、1部科普书籍副主编;带领团队运营4个科普公众号(视频号),定期推送原创视觉健康与近视科普文章,上演原创公益眼健康主题儿童剧。疫情期间,他们尝试视频直播科普,几个月里每天不断,孜孜不倦传递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科学理念。

为什么要在科普公益投入这么多?周行涛讲了个小故事。“我的老师曾说,做医生很失败,因为工作40年,治疗近视的手术越做越多。如果我手术越做越多,手术做得再好,还是令人汗颜。”

“近视,防控先行,健康科普是最好的爱眼护眼‘眼药水’。我们要把防的责任担起来。”周行涛说。

周行涛参加视觉健康科普公益活动

他“飞”得最快、创新不断,只为减少患者痛苦

周行涛喜欢注目别人的眼睛,自己也有一双“明眸”。说起眼科新技术,他眼里有喜悦的光。与患者交谈,他眼底有敏锐、灵动,却也温润、平和。

从医30年,在近视矫正临床与科研方面,他不断开拓创新,在近视矫正手术领域,连续创造多项“第一”:国际率先开拓全飞秒连续撕镜(SMILE-CCL)技术及透镜移植研究,首创圆锥角膜表面镜、层间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全国最早开展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准分子激光等临床与基础研究,带动飞秒技术与优化表层切削手术在国内的规范开展;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V4C)并牵头建立技术规范与专家共识……许多“第一”,都源于最纯朴的初心:尽心尽力为每位患者服务。

眼科手术中

以1997年他开展国内第一个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创激光手术LASEK为例。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近视眼手术是PRK,早期PRK术后24小时,眼睛反应较重,怕光流泪;为了减轻患者不适,他不懈摸索,率先开展LASEK手术,解决了术后眼睛反应过重的问题。

影响最大的,当属周行涛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近视全飞秒手术。以最完美的手术技术,满足数以万计近视者摘镜需求,他和团队付出大量心血,特别专注于改善手术安全性和视觉质量,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已带领团队施行全飞秒激光手术超17万台、近视ICL手术4万多台,加上其他手术类型等,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近视矫治中心,团队手术量居世界第一。周行涛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

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是眼科顽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角膜移植;而中国角膜材料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周行涛为此常年累月思考和实践,有了新思路:“全飞秒手术取出来的角膜组织透镜,如果能‘变废为宝’再利用,也许可以解决角膜材料匮乏。”从兔眼到猴眼,再拓展到人眼的自体透镜移植、异体透镜移植研究,周行涛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不懈探索,终于实现了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他的团队在近视激光手术领域发表SCI论文共120余篇,位居世界第一,开创了一系列激光手术研究新方向;其中13篇文章成为国际屈光手术权威期刊《屈光外科杂志》封面文章。他们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手术相关设备和器械,拥有35项授权的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

门诊时间

如何成为好医生?周行涛记得自己刚工作时,在宁波镇海做基层医生。有位高度近视的小学教师来看病,病史很厚,女儿说他在路上对别人“视而不见”,他也自认“近视,眼神不好”。周行涛仔细观察,发现他的视神经颜色有点异常,经过视野检查及CT,最终确诊为垂体瘤。因为早发现,得以成功救治。

“这个病例对我影响很深,时时想着对患者要检查得更细、考虑更多。”周行涛也叮嘱年轻医生们。在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这样的专科平台上,每个就诊患者都不一定是首诊,可能已受疾病困扰很久,“找到你,对他来说,已是‘终点站’,你一句‘没事’,或‘以后再看吧’,可能就意味着他放弃治疗。所以,我们必须全方位看好他们的病症。”

作为院长,周行涛积极带领医院引入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技术,以便带动长三角地区五官科医疗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多百姓

手术不只要“越做越好”,更要能“越做越少”

在周行涛看来,眼病防治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

“只有一个人能做的手术没有生命力,我希望更多医生掌握。”周行涛培养青年医生很用力,“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多位眼科医生,使国内近视全飞秒手术从第1台发展到300多万台。为推进近视激光矫正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开展,他奔波筹备,最早建立屈光手术全国培训中心和可持续的“近视防治与激光矫正”教育项目,使医院视光学中心成为亚太ICL手术培训基地,并在2018年1月成立了首家全球亚太国际全飞秒SMILE培训中心。通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近视眼临床防治与激光手术”学习班进行推广教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培训了4000多名学员。他培养的50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多在眼视光领域“闪闪发光”。

周行涛为青少年做科普讲座

“有一对我们跟踪干预的双胞胎,现在10岁,近视度数是800、900度左右。而其父是2000多度的高度近视。从他们的案例看,及早干预,高度近视的遗传性影响可以降低,低视力患者也能拥有美好生活。”周行涛喜欢讲各种案例故事。“科普写作,也是我的休息方式。”他自得其乐。

他做科普时,也有科研的劲头。“我们调研发现,诊间科普效果最好。”但诊间时间宝贵,如何做科普?他预先做好健康医嘱交给病患,加上面对面的叮嘱,“以前是书面打印,现在做成二维码,效率更高。”

“眼科医生要主动走出医院,到线上到社区到学校,携手努力,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哪怕一个百分点也很重要。”周行涛呼吁,“眼科医生是追光者,更要自己发光,做有温度的医生,这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