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时代同框”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如何激活市场的消费潜力

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全球经济增长、商贸流通和劳动就业带来了严重困难。其中,消费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尤其严重。
如今在中国,服务业已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经济保增长、人员稳就业和社会惠民生的“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现在处于首要的地位。
今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会议指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发展不充分,成为中国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对城镇建成区以外,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落伍”的区域,采取优先发展,重塑工农城乡关系,让这些乡镇和村庄兴旺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又是对原有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的行动。
城市更新则是一种对城镇化地区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生态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造或重建活动。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城乡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的两件大事,是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的两大热点。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之所以会让人感到它们不期而遇,出现了“时代同框”,是因为当下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发展契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时代同框,深层次原因还是发生在城乡的产业转换,需求调整。城市更新发生的地方,有的是过去的资源枯竭了,有的是过去的产业转移了,有的是曾经的主导产业边缘化,遗留下过去的框架。乡村则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落伍了,农民离开了农业进入城市的其他产业,留下了低效利用的土地。原先的城镇化是一种通过乡村的土地非农化利用和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非农转移,来实现了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规模的扩张。到了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对原先已“城镇化”了的地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使已建成区域的功能完备和品质提升。《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已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城市更新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城市化,当城市化达到60%之后,人们的消费、购买的意愿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加喜欢新消费,更加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空间体验。这些人要的城市是更新以后的城市,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原来产品的城市,城市更新会激活时尚经典的新消费。
疫情期间最火爆的品类,不是办公楼,不是公寓,不是空间品类的服务商,而是健身房、宠物。宠物服务是一个大市场——这就代表了一个新生市场。为什么今天这个这么受追捧?因为今天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大家愿意养宠物?因为要陪伴。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养宠物?因为生活质量要提高,需要心理安慰。精神消费高于物质消费的时代,也是促进城市更新的时代。
城市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社会向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步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的基础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能够带来很多消费需求。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的出游半径明显缩小,乡村的“小聚集、大空间”的露营旅游新业态悄然“出圈”。比如上海市金山区文旅局将露营融入乡村旅游,探索“露营+乡村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对旅游业的有力补充,也是弥补城市酒店等旅游产品适配性不足,城市反哺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上海发展近郊短途游,文旅部门支持每个A级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露营+”的业态融合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乡村还推出系列“小而精”的文旅特色产品,打造了漕泾郊野公园水库村片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等精致露营基地,形成“玩有特色、吃有特点、住下舒心”的露营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上海新农村,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激活疫情时期的市场消费潜力。
消费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要在短期内促进服务业快速恢复与增长,还应从经济政策和防疫政策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经济政策方面,要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实施更加精准的结构性宽松政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危机,传统的经济危机往往是由长期积累的供需矛盾引起的,并且常以有效总需求不足为主要特征,应对这类危机一般是在宏观层面上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迅速下降、供应链随时中断和消费者收入下降以及消费需求锐减,从而造成经济各项指标短期内快速下滑。消费服务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并且其内部不同行业受疫情影响也完全不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往往属于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经营性现金流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一般情况下这类行业和企业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低,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占比较高,因此一旦发生疫情,这类企业会很快陷入困境。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服务行业设计出针对性更强的宽松政策。细化与疫情及其防控政策挂钩的税费减免政策,给予税费、国有房屋租金的减免与缓交。
货币政策方面,应该针对上述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特征精准实施货币政策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一是更大程度上对存量债务进行展期来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难关;二是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配以适当的财政政策,比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行业,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放贷过程,不抽贷、压贷、断贷;三是正确认识房地产信贷。我们为什么要发展金融?就是大家手里原本没有那么多钱,又想做事,只能先借贷了。
在疫情防控政策方面,鉴于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疫情多点散发的风险时有出现,这些都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和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各级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要形成并完善标准化、精细化和各地相互统一衔接的疫情防控措施和体系;第三,全国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应建立标准统一、互通互认、相互衔接的防控体系,防止地区防疫政策差异和不衔接对人流和物流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疫情防控不得层层加码,过度防疫。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机制的疫情防控“九不准”。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消费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为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促进相兼顾的要求,提出了五方面二十项重点举措。其中包括: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全面创新提质,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完善支撑体系,不断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持续深化改革,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夯实消费高质量发展基础。
此外,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2022国际消费季”于7月31日在上海启动。王文涛在当晚同期举办的“首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上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商务部将与各培育城市一道,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发挥消费牵引带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效应,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高级经济师、上海黄浦江东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