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新泾街道,这项“新时尚”变成了“新日常”
引进湿垃圾处理“神器”、上线垃圾厢房“数字管家”、设计专属吉祥物…三年来,北新泾街道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新举措,不仅通过数字赋能提质增效,而且注重文明培育实践养成,如今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
引进湿垃圾处理“神器”
垃圾分类也能充满科技感
新泾六村从“老破小”到“数字家园”华丽变身,是紧贴小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探索生活数字化的生动实践。建设之初,率先引进的湿垃圾生物降解设备成为亮点之一。
该机器位于小区中心位置的“垃圾减量园”,每日早上8点机器准时开始工作。以生物降解为原理,在机器中加入水和菌剂后即可将湿垃圾分解成20%废水和80%废气。
对于每日平均产出约500公斤湿垃圾的新泾六村来说,它不仅解决了湿垃圾运输难题,缓解了夏季湿垃圾异味,还实现了“湿垃圾不出门”,真正做到低碳环保。
上线垃圾厢房“数字管家”
推进社区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居民的自觉和配合,也需要社区管理人员的付出和努力。为降低社区管理负担和压力,缓解小包垃圾乱丢、垃圾混投等现象,北新泾街道于2021年10月上线“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监管平台”。
根据基础硬件条件,街道在辖区范围内选择了16个垃圾厢房作为试点,并在各点位安装了与平台相配套的智能摄像头。摄像头内置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不文明垃圾投放行为,拍摄相关照片及视频,并及时做出语音提醒。
若垃圾未及时处理,平台会自动派单,社区管理人员可在手机上接单。报警类型和时间、摄像头地点、垃圾厢房所属居委会等信息都可在工单上展现,管理人员清理垃圾后在手机上点击“处理完成”即可结束工单。
从口号到习惯
垃圾分类融入居民生活
将时间线拨回到2019年,在最初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街道各社区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为切实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树立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和绿色环保理念,各居民区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及身体力行的方式,传导绿色环保理念。
其中,新泾五村居委会“不走寻常路”,发起“垃圾分类吉祥物”征集令,联动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上海市西延安中学,设计了垃圾分类吉祥物“芬芬”和“类类”。如今的新泾五村,不仅可在垃圾厢房偶遇“萌娃”,还能在小区各处发现垃圾分类的科普小知识,居民们已形成自主垃圾分类的意识。
随着“新时尚”深入人心,街道也涌现了一大批“垃圾分类达人”,包括亲自手绘主题漫画的老党员陶矩林、主动与邻里分享垃圾分类技巧和常识的陆彩芳、组织居民前往教育基地学习垃圾处理和循环使用的骆昕等。
据悉,自6月1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北新泾街道正有序恢复常态化垃圾分类管控措施。今年下半年,街道将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监管平台,试点链接“一网统管”平台。同时,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进一步营造社区自治共治良好氛围,巩固垃圾分类实践成果,助力绿色韧性社区建设。
(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