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恢复堂食首日,探访上海街边小店
视频制作:张晶
“上海恢复堂食了!”
6月29日起,上海对辖区内无中风险地区且近一周内无社会面疫情的街镇,有序放开餐饮堂食。
堂食开放后,餐饮店内客源如何?防疫措施做得怎样?小店老板有哪些话说?符合政策的房租减免是否享受到了?恢复堂食首日,大江东工作室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上海多家街边餐饮店。
黄浦区汉口路的一家米线店内,顾客正在店内就餐。
店内客源:客人明显多了,但要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还需要些日子”
早上7时30分,东哥来到位于浦东新区南泉北路上的一家“全启和美食”餐饮店,发现前几天放在门口的外卖取餐货架已被收走,点餐台前已有顾客在排队点餐。
“还是习惯堂食。葱油拌面、大馄饨、小馄饨,还是堂食有感觉、有味道。”一位中年顾客边吃边感慨,“前几天还买了早餐在外面吃,不光没得坐,吃完热得还出了一身汗。”
恢复堂食第一天,这家餐厅客流增加了,但顾客并不很多。东哥在店内观察了40分钟,发现餐厅17张桌子,基本上是一张桌子只坐一个人,且一直没有坐满,3名服务员不算很忙。
“恢复堂食,附近居民肯定高兴,我们也高兴。”一名店员说,“但要恢复要疫情前的状态,还需要些日子。”
中午时分,位于乳山路的一家饺子店内,已有多位顾客在店里就餐。
“店内的座椅不多,为了遵照防疫规定,能坐的位子就更少了。我们现在外卖比较多,但今天也有人来堂食,这样总能多挣一些,慢慢补上前期的亏空吧。”店老板介绍,今天店里几名员工从早上7点就开始上班了,要到晚上8点半左右才会收工。
在黄浦区汉口路一家商场一楼的米线店内,店老板开心地表示,堂食恢复是“久旱逢甘霖”,“不过现在外地游客还没有进来,堂食顾客跟疫情前没法比,希望慢慢恢复吧。”
到了中午12点半左右,这家店的生意已经好了很多,甚至有些客人开始坐到二楼去了。“很久没看到这么多的客人了。”忙碌的店老板感慨。
南泉北路的一家餐饮店门前张贴着防疫提示。
防疫措施:走访的店都做到了“进店必扫码”
前不久,上海市商务委指导行业协会发布了《本市餐饮服务业复商复市疫情防控指引》(第三版),对餐饮企业开展堂食明确了6个方面要求,其中就规定要根据餐厅面积扩大餐桌间距,控制就餐人数,实行隔位、错位入座,就餐时间掌握在1.5个小时左右等。
东哥探访这几家店,一进门就被店员提醒“先扫个码”。
“我们的桌子小,还不好做物理隔断。但是,座位不扎堆、客人走后要消毒等规定,都是严格执行的。防疫无小事,现在来检查的人也多,只要是穿制服的过来,我们都配合、照办。”汉口路的米线店老板说。
一家餐饮店的厨房内,师傅正在工作。
小店期待:“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恢复堂食,餐饮店总会增加一部分收入,店老板自然是开心的。但聊起收支,有些人还是皱起了眉头。
“对于堂食,我们也盼了很久。”饺子店吕老板说,“没办法,前期的压力太大了。”因为疫情,他的小店已关门近3个月,直到6月初才开业。“最大头的支出是租金,一个月3.5万元。经过与二房东的协商,终于减了一点。”
“菜价呢?”
“涨了一些。因为大的批发市场还没有开,很多食材是从周边市场购买的。”
“水电费有没有减免?”
“没减免,其实也不需要。这几个月店都关着,没怎么用。”
谈起租金,米线店老板也皱起眉头:“我这店位置不错,面积100多平方米,一个月租金10万元。租的是私人的店面,国家颁布的减租政策享受不到。不过和房东商量后,也给减了一个月租金,也是雪中送炭了。”
指着面前的小碟子,米线店老板还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之前碟子里的鹌鹑蛋都是两个,现在只能是一个了。没办法,以前鹌鹑蛋都是外地送货过来的,眼下只能在周边采买,成本又高了不少。”
对于未来,店老板们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早日恢复正常。有的说,“已经投入了太多在店里,不可能关掉,还得咬着牙继续做下去。”
乳山路一家饺子店内,工作人员正在打包食物。
纾困政策:直接经营者享受的还不多,期盼政策能改进
上海已经颁布的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包括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租金减免政策——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免除2022年6个月的房屋租金。同时,鼓励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非国有房屋业主或经营管理主体,向最终承租经营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样给予6个月的房屋租金减免。
政府的纾困“及时雨”,有没有下到最终承租经营者头上呢?
东哥在几家符合减免条件的店铺采访时发现,已经享受到政策还不多。饺子店的吕老板解释了原因:“我们租的店面虽是国有性质的,但绝大多数是从二房东、三房东那里租的。政府出台减免政策,强调要落实给最终承租者,但目前我还没有享受到,希望将来能够实现减免。”
采访中,有的店主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督促二房东、三房东,让减免租金的“及时雨”真正落在实际经营者头上。有的店老板还说,“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做到这点应该不会困难吧?”
南泉北路的一家餐饮店内,顾客正在点单。
相信明天:如常的上海正在归来
东哥跑的这几家餐饮店,都已出现忙碌的景象。虽然客流还没有恢复到以前模样,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有的店主尽管有些牢骚,但嘴里说着,手里的活计仍是不停。
城市车水马龙,餐饮店多如牛毛,它们是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既驱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堂食开始恢复,生活渐入正轨。如常的上海正在归来,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图片均为方敏摄)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