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同心抗疫,普陀非遗在行动

2022年05月15日17:10 |
小字号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战役进入关键阶段,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冲锋上阵,化身“大白”“小蓝”,坚守在抗疫前线,守护着我们的家园。近期,普陀区的多个非遗项目纷纷献上了相关抗疫宣传作品,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宣传疫情防控的队伍中,再现抗击疫情中的故事,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卢氏心意拳

简易健身操

卢氏心意拳俗称上海派心意拳,沪上老百姓又喜欢称它为“十大形”。它是上海尤其是普陀区境内著名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卢氏心意拳是以鹰、熊两仪成拳。基本内容分为:八个大杂拳和七十二小手,模仿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等十种动物,似十种人形。卢氏心意拳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是优秀的都市武文化,更是上海武文化的优秀代表。

卢氏心意拳于2013年入选第三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瓷 刻

《致敬逆行者》作者:孙同庆

瓷刻又名刻瓷,是用特种刀具和色彩在出窑成型的瓷上“绣花”,属陶瓷装饰的一种。瓷刻最早源于民间,在瓷器餐具上冲刻姓氏和印记,后由艺人将艺术与雕刻融于一体,以钨钢刀或金刚石刀在素面成品瓷器上或瓷板上,錾刻书画或图案。瓷刻创作包含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其“观有笔墨,触有手感”的艺术特点,与剪纸、刺绣、泥塑、布艺等,同为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瓷刻于2011年入选第二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马派皮影

《抗疫大白》

防疫宣传皮影剧

皮影戏形成的时代久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马派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并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发展,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马派皮影戏的唱词有雅俗兼具的特点,既有幽默平实的对话,又包括优美深长的骈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表演者可以同时操纵十来个影人儿,表演翻滚、弹跳、打斗等,纷而不乱,堪称一绝。马派皮影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艺术感化和教育功能。

马派皮影于2017年入选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旅普陀

 

(责编:邬迪、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