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城市温度!这群普陀人用书画记录抗“疫”时刻
在与新冠病毒赛跑的日子里,“发生”与“记录”并肩而行。一件件被夜色染成绛紫的白色防护服,一箱箱历经长途跋涉而来的生活物资,一株株由回忆和想象交织而成、在城市角落慎重绽放的花朵,成为沪上艺术家笔尖下的共同主题,一勾一斫中尽是感谢与期盼。
展览部分作品
为了将这些记录“汇流成河”,向更多人传递纸笔背后的抗疫精神,区档案局近日联合黄浦画院,举办“抗疫之艺”书画作品线上展,率先收集画院成员创作的70余幅主题作品,并通过“上海普陀档案”微信公众号首度公开亮相。
据区档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作品均由画家、书法家们自发创作,源于他们对近期生活的真实所见与所感,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呈现百态,既有匆匆几笔既显轮廓的速写,也有巧密精细、极尽勾勒的工笔,还有数字漫画、水墨、油画等多种类型,展现出民间创作所具有的多样性、写实性等特点。
在明信片上的《抗疫日记》
4月以来,黄浦画院的李元勋每次都趁着核酸检测时的候检间隙,在明信卡片上描绘出当天所见的各种场景,十几张速写卡片连缀在一起,他将其命名为《抗疫日记》。
《抗疫日记》
李元勋早年从事美术设计,退休后加入黄浦画院,经常和学生出门写生,在明信卡片上创作的习惯便从那时开始养成。“既有一定厚度、又方便携带,十五分钟就能画完一张,很适合速写。”虽然他也会使用手机摄影,多数情况下李元勋仍喜欢用这种传统方式“练手”,“这种记录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他谈起几天前社区志愿者为他们送药时的场景。原来,李元勋的妻子患有哮喘,需要长期用药,但囿于各种现实因素,一直无法配到药品。尽管最终他们在女儿的帮助下于电商平台订购成功,可药品却因运力紧张而运速减慢,眼看家中存量所剩无几,老两口的心中愈感不安。
“那天外面正下着大雨,我接到电话说药来了。”李元勋打开门一看,发现地上放着一大袋药品,而志愿者则站在离门两米外的走廊里,正待他取走商品。望着被雨水浸湿的塑料袋和志愿者离开时的背影,他转身回到家中,将这一幕留在了明信片中,“外面人手紧张,这些药来之不易,我是凡人记小事,但这小事对我们凡人来说却是大事。”
身体力行的《守沪者》
李元勋所经历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海的街头巷陌不断上演,而在这些故事中,黄浦画院的画家、书法家们和普通市民一样,时常穿梭于观察者、受助者、赠予者等多种身份之间,用各自的行动传递城市温度。
“80后”林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是一名专业画家,也是普陀的一位居民。这次疫情期间,他作为党员志愿者,积极协助楼组长通知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搬运保供物资和团购物资、分发抗原试剂;而每当完成志愿工作返回家中,他都习惯用阅读卸下疲惫。
林捷告诉记者,在近期的阅读过程中,一本记载着2020年上海“战疫”事迹的《守沪者》令他印象深刻,书中的故事与眼前的场景重叠交错,激发他用自己擅长的工笔画创作了一幅同名作品。画上,一本《守沪者》合页于案,旁有两枝茶花含苞待放。
《守沪者》
“我们小区里有许多茶花,那几天正好是它们开放的时刻。”林捷在书旁画上茶花,既是以“静待花开”之意期待上海早日战胜疫情,也是以花喻人,向多日来与他并肩作战的邻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致以感谢,“我们这栋楼里的居民心都很齐,有什么事情需要人手,大家都争着来帮忙。”
对“第二故乡”的鼓舞与期盼
黄浦画院内共有200余名成员,遍布上海各个区县,之所以这次会与区档案局合作,还要追溯至画院院长胡振郎与普陀的缘分。
2019年,这位名声蜚然的老艺术家从日本传来音讯,特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区档案局捐赠了50余幅书画作品,并将曾经居住了30年的普陀称作他的“第二故乡”。
为了感谢胡振郎对普陀的深情厚谊,区档案馆在同年开辟了“胡振郎艺术特展厅”,陈列展示他所捐赠的书画作品,并先后举办《胡振郎挚友书画作品展》《中国名人书法作品展》《鸟语花香颂小康——花鸟画展》《清风颂扇面展》等展览。
胡振郎寄书
尽管疫情暂时阻断了胡振郎的“返乡”之途,但这位老艺术家时刻惦记着普陀,也通过新闻报道、画院成员的书画作品了解疫情动态。在与区档案局沟通交流后,双方最终决定并策划了本次《抗疫之艺》书画展,希望借此发动“广大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各自的心声”,共同期待上海早日“清零”、恢复如常。(来源:上海普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