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孤岛” 坚守 “灯塔”不灭——记隔离点临时党支部

2022年04月04日12:43 |
小字号

6层小楼,70多个隔离人员,24小时“与世隔绝”,

这个点,是从重点观察到确诊治疗的“中转站”。

1个临时党支部,5位党员,带领40人的“特殊小分队”,

这群人,是坚守“孤岛”的“守塔人”。

“灯塔”不灭,

战斗不息。

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小磊说:“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肯定是我们党员打头阵!”

党支部副书记杨亿顺说:“人民警察为人民,任他惊涛骇浪,这个点我必须守住。”

党员赵榆说:“都是家人,这里是临时的‘家’!”

流动党员郑国丰说:“我申请加入临时党支部,永远跟着组织走!”

让我们走进这些“守岛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坚守——“灯塔”不灭,直到春暖花开

春风料峭,乍暖还寒。凌晨2点,在马陆汉庭集中隔离点办公区域内,依然灯火通明。接到区疾控中心通知,半小时后,马上将有一批新的隔离人员“入住”。

点位指挥长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小磊接报后,从和衣而卧的沙发上坐起,“通知各个小组负责人,马上各就各位。”5分钟后,协调组、医疗组、信息组、后勤组、安保组的负责同志便全员到位。

这是一支“多国部队”,有来自镇机关、派出所、卫生服务中心、酒店、保安公司的。张小磊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单位、不同条线,但贵在人心齐,正能量满满,从上到下工作认真负责,团队执行力、战斗力非常强。”

清晨7点,各个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包括信息统计、人员对接、房间安排、健康检查、安保稳控等,按部就班开展“对接”工作。

历时10分钟,隔离点完成了一批“新客人”的有序入住,张小磊长嘘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今天是他在隔离点的第14天。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时间没有昼夜之分,工作没有忙闲之分,有的是,枕戈待旦,随时战斗。

作为隔离点的指挥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临时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80后机关部门支部书记,对于新的身份,他义不容辞。

“我们隔离点主要接收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面对陡增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风险,我与隔离点的其他党员达成了共识,向镇党委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进一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推进工作”,张小磊说。

目前,临时党支部共有5人,副书记由戬浜派出所驻点民警担任,3名党员分别来自镇机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一名来自浙江丽水的流动党员。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在并不宽敞的办公区域,张小磊也细心做了一些布置,党旗、用红纸打印的支部名称、党员突击队的旗帜等上了墙,简单但不失醒目。

“心向一处想,力往一处干,希望在党的‘灯塔’引领下,在党员先锋表率下,我们团队的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能进一步提升,期待春暖花开,云开‘疫’散。”张小磊满怀期待,表情坚定。

忠诚——“责任”在肩,岗位就是战场

10天前,戬浜派出所民警杨亿顺接到任务,派驻集中隔离点,担任安保组负责人。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杨二话没说,即时准备,知会了家人,便上了“前线”。他心里清楚,作为人民警察,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容不得半点推脱和借口。此次被任命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老杨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安保组负责人,他有一支17人的安保团队,他的任务就是保证隔离点的平稳有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出乱子”,“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让隔离人员安心休息,这是我必须完成的任务。”

进出门岗、人员登记、楼层值守、24小时监控,以及处置各类突发状况和事件,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封闭区域以及隔离入住人员擅自离开,整个隔离点都是他的“阵地”,不容一点纰漏。

“杨警官,3楼有隔离人员要抽烟,不听劝阻”“4楼的隔离人员有抵触心理,要求马上离开隔离点”“5楼的隔离人员情绪失控”......

这里的隔离人员,因为长时间严格的封闭管理,情绪失控频发,难免会出现突发事件。老杨坦言,每一天都是神经紧绷,不敢放松。面对隔离人员,老杨摸索出一套解决方案。

“首先是耐心安抚,说服教育,再到法律警告,如果再一意孤行,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他笑了笑说,这套“动作”实行起来,还蛮有效,目前还没有发生强制措施的例子。“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大家都不容易,希望能互相配合。”老杨说,对象心情平复后,还是能够理解支持的。

在老杨的安保团队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党员。他是一名保安队员,名叫郑国丰,来自浙江丽水的流动党员。听说要建立临时党支部,他第一时间亮明身份,要求加入。“我也是党员,入党26年了,没想到在工作一线还能找到组织,特别激动,特别兴奋。”郑国丰说。

相比于其他工作人员半个月或者1个月“换防”,他算是这里的“老人”了。从去年12月,他便一直坚守岗位,没有出去过。日常登记、巡查、值守、监控等,虽然看似简单,但每天重复周始,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在夜深人静时,他经常还在楼道值班,确保隔离人员不随便走动、串门,或者及时发现并上报其他可疑现象。“晚上经常一坐就是6个多小时,眼睛一直要盯着,不能打瞌睡,不能出意外,这个活一般年轻人都坐不住。”郑国丰一边说着,一边憨笑着。

温暖——都是家人,这里是临时的“家”

“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隔离人员,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他们当做家人关心好、爱护好。”今年43岁的党员赵榆,来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年来,经历过无数次一线抗疫的她,对于隔离点的工作深有体会。额头上、脸颊上还留有深深的勒痕,手上皮肤还留有蜕皮的痕迹......这都印证着她工作的操劳和艰辛。

她是医疗组成员,协助负责人开展各项医务工作,包括信息核查、症状监控、体温监测、常规医疗服务、对象采样、健康宣教、协助人员闭环转运等,事无巨细,繁琐冗杂。

因为外部防疫形势严峻,人手不足,医疗班5名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4班轮转,服务好70多位隔离对象,这让赵榆压力倍增。“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有时候吃着饭就睡着了,但没有一个人脱离岗位,大家都很团结,互相帮助,咬牙顶上。”

在完成日常工作外,医疗组还要关心和服务隔离对象的各种需求。“王阿姨的皮肤病又犯了,抓紧联系医院调配药品”“张叔叔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需要马上去医院配”......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慢性病,是医疗组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一些处方药,药店都不能买,协调院方配送便是重要的工作。“药能早点送到,他们就能早点安心,能尽快就尽快”,赵榆说,希望用行动,将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对象“攒成一团”,相互激励,风雨同舟。

除了生理健康外,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也很重要。医疗组经常通过电话交流,缓解他们负面情绪,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焦虑。特别是对老弱病残孕等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人性化解决方案,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这里是我们的家,也是他们的家,我们都应该像家人一样,手牵手,心连心,相信一定能战胜疫情。”赵榆说。

隔离点还有很多可爱的人,比如协调组的90后党员陆维,来自镇机关,每天要接、打几十个电话,喉咙说到沙哑。他说,“长期封闭,有时候会感到孤独,会感到压抑,但我不后悔,我是一名党员。”

比如信息组浦晓颖,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时间为24小时一班,随时报送各类信息,光是表格就达30多种,累了就沙发上躺会,接到任务马上落实。她说:“自己就像一个发报员,电脑就是一部小电台,随时汇总各类‘情报’向组织汇报,不能有丝毫差错。”

虽然疫情还很严峻,

虽然战斗还在继续,

但他们都相信,

城市“孤岛”,

“灯塔”不灭。

春日昭昭,

锦绣可望。

(来源:马陆城事)

(责编:龚莎、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