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凡人微光
隔离收治点水管突然裂开,这位患者说“我来看看!”
在快速建设起来的长兴岛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里,一根水管突然裂开,就在医护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无症状感染者主动来说,他原本就是个技术工人,应该可以帮忙看看。几个小时后,水管的问题解决了。
网格化医患共治,是“新华—崇明”医联体负责的长兴岛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根据实际情况,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探索出来的一种做法——召集收治点中的党员、社区干部、公务员等,组建志愿者队伍,与医疗队一起,确保隔离点内的正常运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接到长兴岛疫情救治任务后,第一时间内组建了新华—崇明医联体抗疫联合医疗队。这支医疗队由新华医院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新华医院长兴分院联合组队,并配合隔离收治点的建设进度,分三批共398人先后奔赴崇明区长兴岛。长兴岛新冠救治工作分两大板块,一是将长兴人民医院建设成新冠定点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二是建设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接收无症状感染者。
执甲白衣,共同建设
3月23日,当第一支抗疫联合医疗队到达长兴岛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时候,大家还是吃了一惊。虽然建设图纸曾与新华医院商定,但医疗运行中所需要的诸多细节是建设者们不曾想到的。刚刚还在车上心情忐忑的医疗队员们瞬间就进入了医院工作状态。
医院工作状态,就是暂时忘却个体身份,披上白甲,尽一份身为医者的职责。队员们与建设者共同投入,医疗队与崇明区政府密切配合,工作海量而来,沟通时有不解,但因为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尽快收治第一个感染者,隔离点建设工作仍快速推进了。
“在1958年新华创业史上有一段文字,写的是白天医生护士在看病人,晚上就跟建设工作一起搬砖建设医院。”新华-崇明医联体抗疫联合医疗队总负责人、新华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列宾说,“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那个场景,只是我们身在长兴的建设工地上。”
医疗队负责院感的朱立人投身于收治点“三区两通道”等院感设置,以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护理部刘萍把新华医院护理部的规范全盘搬来,不容缺失。队员们一分为二,第二天要穿上“大白”的人就地休息,他们在一片灯火通明的忙碌中努力入睡。另一批人则开始铺床单、装防疫包。到岛第一个48小时,医疗队高强度工作。
以心换心,平稳运行
终于,当第一辆搭载感染者的转运车到达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一片秩序井然。而医疗队也随即切换进入第二阶段任务——感染者收治。
第一个隔离点是在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虽然只有三层楼,但每层楼都相当于普通楼房的2层楼,且没有电梯。分饭、收运垃圾都是极大的挑战,而且很多无症状感染者还有许多个人困难需要解决。
在快速收集一线情况后,联合医疗队试着推行网格化医患共治的管理模式。首先寻找党员、干部和公务员,200多人的一层空间内找出了9名党员,而他们成为了医疗队的紧密伙伴。他们将感染者的需求尽快地告诉医疗队,医疗队有任何需要配合的地方,也寻求大家帮助,以真心换真心。
于是,在一根水管破裂后,就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动协助。
还有一位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她和她的新生宝宝都感染了,而宝宝因为还处于新生儿阶段,需要转运至救治条件更好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与孩子的分开,让妈妈备受煎熬,当这一信息反馈到医疗队后。医疗队评估后认为,应当尽快帮助她联系,让母子重聚。在联系的同时,除了医务人员的关心外,医疗队还找到了一名女性志愿者,陪着新妈妈尽可能地安下心来。数个小时后,当120负压救护车将妈妈送往孩子的身边时,大家都倍感欣慰。
医患共治,共渡难关
这两天长兴岛集中隔离收治点已经启动了第二栋收治楼宇,更多的医疗队正在抵达。大家希望将共治做得更好。赵列宾介绍,当病人入院的时候,医疗队都会询问他们是否是党员、社区工作者或者公务员,问他们是否愿意当志愿者?“我们也会在联合医疗队内设置志愿者的联络人,期望与感染者志愿者产生良好互动,希望更加有序共同参与收治点的管理。”
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长兴人民医院与临时救治隔离点均已开始正常运转,迅速分别收治了一部分轻症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并启动了分诊、转诊的机制,与崇明分院建立了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
“这并不长的住院时间,恰恰是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感染者需要关心,医疗队的队员也需要关心,那么大家就更应该互相依靠,共渡难关。”
临危受命,是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新华医院总院护士陈玉婷在第一篇抗疫日记里写道:“病房的病人很焦急,急自己的核酸,忧自己的病情,念自己的家人,我们何尝不是,为了这次抗疫的艰巨任务,我们舍弃了小家,为了我们的大家,义无反顾地来了!”崇明分院外科二支部党员护士汪晓霞是告别熟睡中的儿子离开家门的,她说:“我们会一起努力,完成任务后尽快回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