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学生的这些建议,被写入上海这部地方性法规!
3月1日,上海首部全面规范和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一条有关“同伴教育”的条例内容,正是采纳了阿拉长宁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所提出的建议。
“本市支持未成年人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学生联合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同伴教育,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风险因素,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健康成长。”
记者了解到,本条意见建议是华政附中的学生们在《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自主召开讨论会,形成统一意见后主动向市人大提出的。
时间回拨到去年年末的一个早晨,华政附中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事务中心校长助理朱昶安同学在家中阅览“上海人大”微信公众号信息时,敏锐地发现了一则公告,市人大正在对《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对朱昶安来说,参加修法立法活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曾经担任学校事务中心立法委员会主任的他利用午间自主管理时间,召集了几位学校的“资深”立法骨干对该《条例》的总则、预防支持体系、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附则等8章60条内容进行了学习与研读,而后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有同学提到,平时大家参与了不少团支部的主题学习活动,为什么不能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的主题纳入进去进行学习教育呢?有同学还提到,学校还有团委、学联、少先队等组织,学生干部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又应该尽己所能服务有需要的同学。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经筛选整合,朱昶安最终决定围绕“同伴教育”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将相关建议呈送上海市人大。
最终大家的意见建议体现在了《条例》的第27条条文中。
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社工工作处处长苏玉峰表示,华政附中学生的意见建议非常好,“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的意义在于未成年人之间能够做到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风险因素,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华政附中的学生们为什么能有这样主动参与立法修法的意识,得益于学校的法治教育,作为一所以“尚法”为特色的中学,华政附中走过了“法制教育-法治素养-尚法精神”的三个阶段,真正进入了“依法治校”的实践,“尚法”不仅已融入学校整体运作系统,而且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生们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中。
2019年底,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就《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向全国发布征求意见,学生事务中心同学召开多次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专家参加的专题听证会,形成10多条意见建议,得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回函,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将部分采纳。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条立法修改意见,也是由华政附中学学生提出的,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采纳。
近年来,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还针对学生午餐、学生课业负担、校内手机使用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学校管理的热点难点,通过学生事务中心志愿者先期调研和校园听证会形成建议,以学代会举行大会审议,最后通过校园“立法”程序,制定了《无校服日实施规定》《学生作业自主权实施规定》《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规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学生外带食品进校园管理若干规定》等校园法。
据了解,华政附中填报政法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在逐年上升,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华政附中学子立志于为依法治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华政附中校长傅松说,通过民主公正的学校治理机制以及各类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维力、领导力、团队意识都会有所提升,法治的思维也会融入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即使未来很多孩子不会从事法律专业学习,但是具有法治精神的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会更加关注社会,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真实问题的解决者。社会需要这样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