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41城全年GDP成绩单出炉:这几个城市进步最快
近日,长三角41个城市2021年GDP成绩都已陆续公布。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交出了一份十分耀眼的成绩单:三省一市的GDP同比增速均超8%。各个城市之间也是龙争虎斗、竞争胶着。41座城市中,共有18座进入全国GDP城市排名的50强。
哪些城市进步最快?哪些城市还得加把劲?我们结合数据一一道来。
头部城市纷纷拿出好成绩,腰部城市中绍兴、金华进步明显
41城中,共有8座城市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它们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和南通。
领头的上海2021年GDP突破4万亿,同比增长8.1%,成绩十分瞩目。4万亿是什么概念?在全国,这个成绩超过一半以上的省份。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总值超过这个数字。
跟随上海之后的,依然是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GDP为22718.3亿元。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增长16%左右。这意味着苏州超越深圳、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苏州还有两个“第一”值得注意:科创板新上市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灯塔工厂”数量全国第一(“灯塔工厂”为数字化制造全球化示范标杆,代表世界数字化制造的最高水平)。
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等城市也都稳打稳扎,交出不错的GDP成绩。
作为长三角万亿俱乐部中唯一入围的安徽城市,合肥自从2020年首次GDP突破万亿元后,今年继续保持出色的增长态势,在超万亿的长三角城市中GDP增速排名第一。
相比“头部”城市排名稳定,GDP5000亿到1万亿的“腰部”城市的竞争格局则发生了一些变化。
常州GDP增速高达9.1%,离万亿目标只差口气,徐州和温州之间的差距则依然维持在500亿左右,这三个城市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冲刺万亿俱乐部的目标。
GDP为5000亿到7000亿的城市中,相比2021年,金华2021年的GDP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速达到9.8%,首度跃入长三角腰部城市行列;绍兴的排名超越了扬州;扬州2021年的GDP增速为7.4%,在腰部城市中居于后位,与盐城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增速最快和最慢的都是安徽城市
按省份来看,江苏13城GDP均值为9009.88亿元、浙江11城为6683.24亿元、安徽16城为2683.71亿元。
“苏大强”拥有最多“尖子生”。长三角GDP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江苏占据了一半的名额。浙江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共有7个城市入围。
安徽城市则出现了一定的“断层”。除了合肥进入万亿俱乐部,省内第二名的芜湖GDP为4302.6亿元,未能进入超5000亿元的腰部城市行列。这与安徽这两年的强省会战略有一定关系,通过将核心城市做大做强,进而带动都市圈内的城市协同发展。
尽管目前在GDP数值上安徽城市表现不突出,但从增速来看,芜湖、六安和池州三个安徽城市霸占了长三角GDP增速三甲。
其中,芜湖、六安增速均超11%。
芜湖作为省内GDP排名第二的城市,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速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芜湖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比全省高5.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3%,分别比全省高7.6和5.8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等高新产品产量增幅超30%。
以汽车产业为典型,芜湖本土的奇瑞集团连续多月位居全行业销量增速第一,不仅在国内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在海外市场的出口成绩也十分惊艳,销量同比增长136%。
地理位置上紧邻合肥的六安,则是在合肥都市圈不断壮大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下,迎来了经济加速发展的春天。
过去一年,六安紧紧抓住“融长入圈”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围绕合肥布局产业链,在机械制造、氢能燃料、智能终端制造等产业上与合肥龙头企业形成配套;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汇聚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0月以来,六安市共有40个项目开工,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共计10个。
经济增长最亮眼的城市在安徽,但同时增长最慢的城市也在安徽。长三角经济增速最低的的五个城市依次是蚌埠、淮北、淮南、安庆和铜陵。
其中,蚌埠是长三角唯一负增长的城市,增速为-2.1%,被宿州超过,与亳州、六安差距十分微弱。
蚌埠的GDP数据不理想,应是受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等综合因素影响。蚌埠曾经是因交通兴起的工业城市,实际上,包括铜陵、淮北、淮南等城市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和蚌埠遇到相似的发展问题。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困境,值得引起更多重视。
长三角的增长密码:“回归制造业”
总体来看,长三角2021年的GDP成绩,反映出整个地区不俗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疫情反复的2021年,长三角的增长底气到底是什么?
“回归制造业”或许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答案。
从三大产业的产值增长来看,三省一市在第二产业的增速都十分亮眼。除了安徽仍是第三产业增速最高,江浙沪第二产业的同比增速均超过第三产业,分别高达10.1%、10.2%和9.4%。
具体来看,以龙头城市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城市第一,拉动GDP2.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24.8%。
拉动GDP增长最显著的几个重点行业分别是汽车、机械和轻工行业。其中汽车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1.1%,对GDP拉动作用达到4%。轻工和机械行业的增速也都突破12%。
2021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制造业产值增长达到18.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约25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的快速增长,标志着上海在高端制造业上更进一步。
在“回归制造业”上,江苏成绩也十分突出。数据显示,江苏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8%,提高1个百分点。苏州、无锡等城市的规上工业总产值都纷纷实现突破,分别超过4万亿元和2万亿元。
除此以外,包括前文提到的合肥、绍兴、芜湖等几个今年增长亮眼的城市,工业和制造业作为引擎的拉动作用也都十分显著。
在疫情冲击成为经济发展常态的当下,制造业的勃勃生机,无疑为长三角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新兴产业的转变,也说明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可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