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老年志愿者组成“数字体验官” 走入街道考察
老年志愿者组成“数字体验官”走进多个街道,考察大数据赋能基层管理
“耳聪目明”之余更需“人数协同”
■本报首席记者 李晔
不久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海站活动中,华为一位政府业务部负责人道出当下痛点——“数据汇聚有余,信息赋能不足”“图景呈现有余,场景响应不足”。
当下,上海数字化转型火热进行,城市管理者在大数据助力下愈发“耳聪目明”。而街道作为城市数字化治理中的最基本单元,能否破解这些难点?
近期,记者跟随上海“数字伙伴计划”,与部分作为“数字体验官”的市民志愿者代表走进上海多个街道,得到了来自街道的回答——“耳聪目明”之外,数字治理更需要敏捷行动,其中关键在“人数协同”。
田林街道设立迄今36年,拥有7.8万户籍人口,但其探索数字治理的风格偏“朴素”。比如,在田林十二村,居民一张门禁卡用了十余年,其功能仍在不断升级。最初只是进出社区及非机动车停车库的门禁卡,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门禁卡增加了垃圾分类箱房的开门功能,还能同步实现绿色账户积分。近年,小区电梯改造,门禁卡又成了梯控卡。近期,考虑到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该卡还在叠加体温记录、实时反映健康码等功能。对这张“万能卡”,居民颇为满意,“数字化千万不能花哨,我们小区老人多,绝不能因为数字化而产生新的数字鸿沟。”
这种物尽其用的朴实做法,也沿用到了解决居民最为关注的飞线充电、电瓶车进电梯、消防通道占用等问题。此前传统解决方案“自上而下”,即问题被居民发现后,致电“12345”热线并产生工单,工单从市级转至区级,再转交街道网格中心专人处置,这一流程用时约一周。如今,田林街道巧借徐汇区城运中心监控视频流的“30路并发”,叠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一旦监控到消防通道被占用超过5分钟,即触发区城运中心自动派单至街道网格队伍,“格中人”即赴现场处置,从“自主发现”到完成处置和评价的闭环,前后不过半小时。而且,由于高效处置,居民或访客愈发自觉地规避再犯,而今占用消防通道的相关工单已从过去每月80余单缩减至不超过10单。
“事实上,我们很省钱,并没有为数字治理而新建一套系统,未添加任何新设备,使用的也都是成熟技术。”田林街道负责人介绍,他们只是获得了区城运中心的数据并发支持,街道甚至都没有为此设置数据存储器,而派单和处置系统也完全依附于原渠道。“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流程的闭环完美嵌入原渠道,这样一来,一旦获得数据分析的结果,就能立马支撑我们的行动,实现人与数据的高效协同。”
这类务实做法,宗旨就一条,数据要用起来。同样是利用现成的监控探头,田林街道建立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周边就医、停车等数据模型,并主动共享给六院,以此作为医院新建骨科大楼和停车场的参考。据透露,六院正新建的地下三层停车场,被设计为“回转寿司”托盘状,正因为有了田林街道的数据加持,停车场原规划方案中“托盘”一分钟转一圈,被修改为一分钟转三圈,以最大限度提升取车效率。另外,田林街道正设想在六院门前设置实时更新的周边小区、商务楼、商场闲置车位数,引导车主适当分流,让数据作为重要支撑,真正在优化决策中发挥作用。
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数据同样不花哨,而是指向解决问题。北新泾街道有2300多名残障人士,相关残疾人的政策多达30项。在街道爱馨苑康养服务中心大屏上,清晰显示了街道残疾人的救助、就业、求职信息、事务办理等信息。同时,数字治理系统会针对辖区内残障人士的肢体、听力等残障级别进行“智能分拣”,筛选相符的政策,定向推送给当事人,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另外,由于每位残障人士都拥有专属二维码,可实现实时跟踪,一旦有系统预警,助残员就会及时上门。
去年底,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北新泾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城市数字治理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在社区多安装了一些智能设施,最根本的是要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加速数据的联通和流程的再造,实现城市管理者“耳聪目明”之后的敏捷行动,让社区居民有真正的获得感。
上海市经信委透露,根据《2021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中对各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的打造要求,在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数字体验官”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调研体验活动已经启动。
“数字体验官”由60岁以上老年志愿者组成,他们除了走入上海各街道数字街区外,近期还将体验美团、叮咚买菜等适老化无障碍互联网应用改造企业,以市民实际感受为考量,推动融合普惠的数字生活应用场景的打造。(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