浜|“用镜头与文字记录曹杨环浜”
口述人:
陆文彬,1982年部队专业,房子分配到曹杨新村,拍摄了许多曹杨环浜照片并撰写了多篇关于曹杨环浜的文章,近几年环浜改造均前去拍摄并用文字记录。
口述实录:
“用镜头与文字记录曹杨环浜”
我原来是部队上的,1982年转业,回来后就分配房子到了曹杨新村,从那以后我就在曹杨新村定居了。当时只是住在这里,在上海金声制钟厂工作。1997年退休,后来又返聘回去工作了两年,1999年我就正式退休回来了。
以前因为上班时间也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曹杨周边的一些变化。退休后,人自由了时间也充裕了,我就想着拍照记录下上海和曹杨新村的一些变化,尤其是近些年,主要还是拍曹杨新村的多些,上年纪跑不动了。
我记的比较清楚是2015年,我就围着曹杨环浜走了很多遍,之前也知道,但没有细细的走过,后来我就写了一篇博客《曹杨环浜掠影》。《掠影》一共有10篇,就是一路走一路写,看到什么写什么。有时候看到我拍照,会有一些人过来和我一起聊聊,就听到了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故事。现在回想来,觉得很有意思......
“曹杨环浜,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就从建于1952年兰溪路上的“兰溪路东桥”(建于1953年)出发,在花溪路沿着河浜往西南走走看看,领略环浜的美丽!不久就走到了那条“杏山路南桥”,它是曹杨环浜上最早年代建造的一座桥梁。向一位在环浜上钓鱼的先生请教,他告诉我:“杏山路桥原来都是木桥,我从小就住在杏山路北桥附近。原来这里都是农田,这条河流上还航行粪船,运往外地。”真是,只要虚心,路上处处有老师!我在网上查找到了一张曹杨环浜的老照片,那是很有原始风貌的历史照片。”
“从杏山路南桥,经过一点转折,走到了桐柏路上的桐柏路桥后,发现那里的环浜边上的行人道也被阻断,就在桐柏路上向北走,经过枣阳路上的‘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拐弯再走到杨柳青路上又看到‘曹杨环浜’的标牌。这里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建造的碉堡,表明这里以前都是开阔的农田,是国民党保卫上海市中心的前沿阵地。再向南就是建在曹杨环浜最南端的‘万都花园’小区。清清的环浜绕着小区半周,茂密的树丛遮荫着小区,环境十分优美。曹杨环浜在它的南面弯弯地转向东北。如果在桐柏路桥那边环浜边上的行人道不被阻断的话,可一直往南走,先走到万都花园,然后向西走到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从地图上一看就知道了。”
“曹杨环浜南端的堤坝处继续向东走,走过一个健身场地,让人感觉逐渐远离马路的喧闹,再走进两座月亮型的洞门,门口装有‘防君子’的铁门(平时不上锁,没有人看守),进入铁门后,看看居民楼的门牌,知道这里是曹杨三村。南面因有一条环浜,给小区的环境添色不少!幽静的氛围中眼前出现一座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石拱桥横跨在曹杨环浜上,不时桥上走过一些老人,好像把人带到了‘久远的年代’,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桥上有桥名,但没有建造年份,据路过此桥的一位老妈妈说,是1957年建造,但从网上查找不到该桥的信息。走过‘桂香桥’,在南岸又见到一座民国时期的碉堡,与前面的碉堡的直线相距约2-30米,这里原来是一个碉堡群。像这样的碉堡,在一些居民区里经常能发现一些!隆隆炮火声的一页已经翻过,我们应该从这些留下的历史的记忆符号中深思,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曹杨环浜上的桂香桥
“从‘桂香桥’继续沿着环浜边上的行人道往北走,前面就是‘杏山路北桥’。此地环浜边上的行人道比较狭小,行人又不多,显得十分幽静;环浜边上的成行绿树倒影在环浜的水中,显得十分优美!寸地寸金,这里环浜边上有一段狭小的‘健身道’,一边是墙,一边是大树,胖一点人要侧身才能通过,也许是上海最窄的健身道了!
快到杏山路了,那边高耸的楼房出现在眼前,与环浜中的倒影相连,熟悉这边情况的人知道那里原来是曹杨三村的‘两万户’,卧房在楼上,合用的厨房间和卫生间在楼下。经过商业开发,‘两万户’华丽转身,改建成漂亮的生活更方便的商品房,激发了许多曹杨老居民对住房改造的期盼和梦想:老公房什么时候有电梯、有宽敞的卫生间民生的问题是动态的,想当年敲锣打鼓搬进曹杨一村的居民,高兴得几个晚上合不上眼,真的感到很幸福,煤气一点就能烧饭了,抽水马桶,一拉就干净,用不着倒马桶.......转眼之间6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有了新的期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分配到一间房子,解决‘住’,就非常满足了,现在是要求解决住得好的问题。
走到杏山路北桥上后,看到桥堍西边的河道的水面上有一座浮动旗座,上面有一面红旗,岸边有葡萄架。我经过此地时,铁门开着,看到里面墙壁边上有一座小型假山,我就进去拍了一张假山的照片。后来知道,这是一户人家的院子。”
“从‘杏山路北桥’继续向东走,因环浜边上有建筑,故经过桂巷路休闲步行街走到东边的‘兰溪路西桥’。该桥的东边是兰溪公园,西边是桂巷休闲步行街。它的南面是曹杨商城、曹杨电影院等,它的北面的普陀医院,是曹杨新村最繁华的地区。这里是环浜的一个主要景点之一,环浜的水面保持的更加清洁。”
“从‘兰溪路西桥’继续前面一条走去,因环浜边上被兰溪公园阻隔,经过普陀区中心医院北面的梅岭北路,向东走,走到医院东边的花溪路,向南走到‘花溪路桥’。花溪路的右边,先后是普陀医院、兰溪公园和曹杨一村,花溪路的左边是曹杨二村和曹杨一村。从地图上看,‘花溪路桥’是曹杨环浜上最北面的一座桥梁。在花溪路继续向南行走,快到‘红桥’时,那里环浜边上有一块休闲绿地。”
“从‘花溪路桥’继续向南走,就到了棠浦路上的‘红桥’,这是曹杨环浜上唯一一座不以路名起的桥名。同时从一张该桥的老照片看出,当时是一座木桥。从老照片上看到,当时的曹杨一村是两层楼,现在见到的三层,是后来的加层。照片上除了房屋,绿化都没有,说明是建村不久时拍摄的。老照片的珍贵之处,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以前的原始风貌,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轨迹。今天的幸福,是前人的艰辛的结晶,真是俗话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应该忘记老人!
早期的红桥
老照片的右边的空地,就是现在靠近环浜边上的一个休闲、健身绿地。一对年轻人在红桥上相聚,推测男子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双方脸露微笑,幸福的指数,全写在脸上!看到老照片上的自行车,也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提高:那个时候买一辆自行车,一个工人要有几个月的‘精打细算’,节存好几个月的无法结余,而结余下来的工资,才能买一辆自行车。现在,即使企业退休工人的工资不高,但一个月的退休金也能买几辆自行车。在这里老人们也享受了年轻人的艰苦创业和对社会的贡献,老人也不会忘记年轻人的奉献!
“从‘红桥’边上的一块休闲健身绿地环浜边上看到了‘枫桥’,随后走出那个绿地,从棠浦路绿地转向花溪路向西走,两桥相距不长,很快就走到了‘枫桥’。继续走,就走到了环浜行的出发点:‘兰溪路东桥’。一路走来,看到环浜两岸的树木的树枝伸向对岸,两岸的树木紧紧相连。让人感慨涟涟:有生命的物种都有‘情’啊!它们从小在一起,并逐渐长大,隔环浜日夜相望,日久生情,树哥哥和树妹妹恋爱上了!
环浜的水面上经常有有保洁船在为环浜保洁。一条河浜,只有保持清清的水流,才能造福周边居民,如果发生了水质变臭,那将对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的贻害!周边居民的文明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一路走来没有见到有人向环浜里乱扔垃圾的恶习。过去有人把环浜当成无盖的垃圾桶。乱扔垃圾的现象较常见。快到‘兰溪路东桥’,看到环浜里有一组有鲤鱼、荷花组成的水中喷泉建筑。
古人说:上善若水。说的是水滋润万物,却从不夸耀功高德重。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人类的生命,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善待水,敬畏水!”
2016年,文汇报一个记者专门写城市情怀的,他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沪曹杨新村向威尼斯“取经” 打通近4000米岸线的曹杨环浜》,当时就采访了我,文中就写摄影爱好者陆文彬曾用照片记录下这60多年“不老的规划”。同时也引用了一些我拍的照片素材。
1997年,曹杨环浜做了治理工程一期,功能也增加了很多。兰溪公园以前是封闭管理,现在是24小时开放,这是普陀区第一个24小时开放的公园;在红桥路上,新增了棠浦公园;曹杨公园也是这个时候改造的,改造好后增加了好几个门,而且还增加了一座桥。现在曹杨环浜增加了很多休闲的空间。
我这是记录摄影,就是我喜欢什么或看到什么就拍照记录下。我对这个很感兴趣的。我还专门去拍过曹杨一村做记录,那时候有居民看到我背着相机就说又有记者来了,我就说我不是记者是摄影爱好者。那时候他们就很希望有人来拍他们的环境,希望有人来反应他们的情况,改造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名字很响,但是现在的基础条件整体比较差。现在曹杨一村已经在改造了,我希望改造好后我再继续来记录下新的曹杨一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