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教育| 科技

上海交大“破五唯” 多维度改革分类评价机制

2021年12月02日09:11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上海交大“破五唯”多维度改革分类评价机制,设立17个专业技术系列

让各类人才在最合适赛道上奔跑

■本报记者 徐瑞哲

位于张江的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近日“收官”,设备安装等后期调试正紧锣密鼓。这个由上海交通大学历经3年多全力建设的研究所,汇聚起一批全球杰出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其中包括新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的诺奖得主、李所所长维尔切克教授。

高等学府的“金字塔”里,不仅仅有“高精尖”的科研人才。从实验室“老法师”到风景园林设计师,他们如何“登顶”塔尖?“破五唯”乃大势所趋,上海交大改革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发展通道,让“田赛”与“径赛”分开比,不同类型人才都能在合适的赛道上实现自身价值。

“破五唯”设17个专业技术系列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上海交大依托李政道研究所等重要基地和平台,鼓励和支持广大科研人员挑战世界最前沿科学问题。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以长聘体系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让优秀师者进入教职长轨。同时坚持引育并举,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规划,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近5年新增两院院士14人。

如何当好伯乐,不拘一格用人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弊端需破除。按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五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时任副校长黄震带领人力资源处抓重点难点,推进分类发展、多元评价工作,相继出台十多个系列的职称聘任与业绩评价文件。

截至目前,全校已设立17个专业技术系列,全面覆盖师资、研究、思政、管理和支撑队伍,针对不同系列人员形成了处于不同赛道的晋升通道。“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成长沃土,打造一流人才成长地和一流人才聚集地。”黄震说。

不发SCI,甘做幕后,同样晋升

“这是我担任‘副高’多年来第一次申请正高职称。虽然做了很多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也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但由于缺乏SCI论文,之前一直没能晋升‘正高’。”来自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的王云老师表示,“感谢学校为我们打通发展的通道。”

王云从事风景园林学术研究、设计实践与教学20多年,主持了上海近代园林与江南园林传承、现代公园绿地评价与滨水景观、长三角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与景观更新等实践研究,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多次获得园林领域国际奖。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实践应用型(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细则》,王云成为细则出台后首批成功晋升“正高”的老师。

发挥“评价”这根指挥棒作用,依据新的制度体系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才能激发人才活力潜力。学科评价必须尊重学科差异,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而不再单纯依据课题、论文或者奖项。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

对此,校级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的饶群力老师深有体会。饶群力属于学校实验队伍的一员,在分类发展指导下,他的工作重心不是怎样争取个人科研课题和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而是助力院系科研队伍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他对X射线衍射仪定向的创新性应用与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手段,帮助院系老师解决了一个个实验难题,助推超导材料制备、有机和金属混杂材料成分分析等5个技术方向的科研团队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一系列论文。作为“幕后英雄”,饶群力本人也因此顺利晋升“正高”职称。

“代表性成果”评首席研究员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尤其是多元评价机制,上海交大不断完善“破立并举”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突出质量和贡献导向,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探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起首席研究员评聘制度。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提起“老人与海”的现实版,许多人想到上海交大古稀教授孔海南如何守得云开见月明。当年,孔海南从上海搬去洱海,第一支团队的实验室租进了湖畔农户;后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欣泽成为“洱海之源”洱源县第五任挂职副县长,建起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截至去年,洱海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今年,王欣泽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祖国大地上写出了水清月明的洱海“代表作”。这位持续14年、一年300天投身环境治理保护的洱海常驻民,也由此获评交大首席研究员。

全校畅通发展渠道,同时打造“新进青年人才”“骨干潜力人才”“重点发展人才”“学科领军人才”的人才培育“金字塔”,优化各条成长路径。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全校正以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精神,大力引育各类优秀人才,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和上海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