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如何把课后服务打造成为全面育人的第二课堂?宝山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探索答案

2021年11月19日19:43 |
小字号

“我用一根火柴挂起了8瓶矿泉水,今天的科技课真有趣。”

“开心,我希望以后每天都能上这种科技课。”

11月18日,上海市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小学参加完课后服务的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欣喜,向家长们分享着刚才上的一堂特殊的科技课。

课后服务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在下午15:30后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把课后服务打造成为全面育人的第二课堂?如何把“痛点”变成“通点”,把“堵点”变成“亮点”?

宝山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为我们找到答案。本着“公平均衡、个性灵活、优质高效、智慧绿色”目标,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课程在陈伯吹实验小学落地试点,数字化转型为课后服务注入新活力。

课前,双师教学研讨

为确保体验课顺利开展,学校在前期通过多方研究协调,商讨课程互动环节,反复研究“同侪课堂”的实施策略、预设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确定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赋能课后服务。

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欣艺老师通过线上教研模式与远端教室的教师多次进行充分的共同备课。她们深入细致沟通,确定基本流程,反复推敲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每一处细节,在她们的商讨中一个个细小的问题逐一得以破解,为顺利开展同侪课堂做好充足准备。

课中,跨越空间互动

下午16:30,孩子们齐聚在学校四楼多功能室,徜徉在《火柴大冒险——极限承重》体验课中。

教室里这个一米八“身高”的大盒子很是神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身处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黄欣艺老师“现身”于陈伯吹实验小学的课后服务之中。

线上“盒子”里,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清晰、实时地传递到现场,她以充分的课堂互动和操作指导不断调动孩子们的思维活力,创造成功体验和经验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实时互动,领略到一种创新的上课模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双师”教学,实现优质教育零距离,引领孩子们碰撞思考的火花,品味“同侪课堂”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收获满满。

不知不觉,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了承重结构的搭建,看着一瓶瓶被当做重物的矿泉水被三根火柴搭成的简易结构轻松挂住,孩子们不由地发出阵阵欢呼声。

课后,思想碰撞出“火花”

助教李老师:同侪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协作,更包括了课前的同伴教研,是一次跨领域的碰撞,促进了不同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一次有益、有效的教研活动。

执教黄老师:同侪课堂,是我和两位助教老师共同完成的一次课堂教学。是一个同伴协作,合作共生的课堂。

宝山区教育事务服务中心学生事务部沈老师:同侪课堂,不仅仅是一堂课由互相协作的几位同伴共同完成。就课程而言,它还有更深远的意义。目前,我们正在向各校征集宝山区课后服务百门课程,下一阶段,希望通过“同侪课堂”的方式由各学校自主选用优秀课程。学校之间课程的同步交互,是另一种同侪的含义。

日前,宝山区二中心小学、陈伯吹实验小学、虎林三小、菊泉学校、白茅岭学校等多个试点校正在推进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由1名教师在演播端引领互动,N个远端教室现场教师进行线上线下交互,同步上课。

指向更深远的“同侪课堂",让宝山区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相信未来能极大缓解各校课后服务中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为宝山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提升带来深远影响。

未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宝山,将越来越多的呈现这样的课堂生态。一场革命性重塑的“同侪课堂”,正在悄然发生,让教育的同频共振成为一种可能。

(宝山教育微信公号)

(责编:马作鹏、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