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跃迁:抓住战略机遇趁势而上|喜迎党代会

2021年11月15日21:29 |
小字号

编者按: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年来,青浦区紧紧围绕“新青浦、新生活”的奋斗主题和总体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把地区发展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青浦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将于近期召开。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愈发心潮澎湃,满怀憧憬。即日起,青浦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喜迎党代会”专题报道,以“跃迁”“焕活”“增能”“升格”“聚力”五个充满力量和想象空间的关键词,概述青浦过往五年发展,为下一步开拓奋进积蓄前行力量。

时至深秋,上海这座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的西端,形似一只翩翩蝴蝶的青浦区,有着一种别样的“热度”。

国家会展中心外的小涞港河边,绽放的花草景观刚刚送走第四届进博会的参展商、采购商,又一批全球新品、潜力无限的项目在此首发,正酝酿扎根落地;40多公里外的淀山湖波光粼粼,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想象力;新城区域,环城水系公园如翡翠玉带般环绕,使城内居民的工作、生活平添了几分江南韵味。

“热度”的背后,是重大战略机遇的交汇叠加。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这些让人心潮澎湃的热词,让青浦从昔日的远郊农村一跃成为直接承载国家和上海战略任务的发展前线,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

跃迁,指的是微观粒子吸收能量后原地激发、从低能态切换到高能态运行的过程。五年来,青浦抓住、承接、借力重大战略机遇的过程,正是跃迁的过程。从“斜晖脉脉水悠悠”到“春风得意马蹄疾”,青浦至少在3个层面上完成了跃迁。

品牌:从“上海之源”到“上海之门”

波光粼粼的漕港河上,一条摇橹船从桥洞下钻过,船老大轻声哼唱着田山歌,悠扬的歌声随船顺流而下,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提及青浦,人们眼前浮现的多是这幅江南水乡图景。不过,青浦除了放生桥、摇橹船,还有无可比拟的硬核优势。

青浦有崧泽文化、有福泉山遗址,是上海“史之源”、“水之源”、“食之源”;另一方面,青浦东联大虹桥、西接苏浙两省,背靠虹桥枢纽、面向长三角广阔腹地,扇面打得特别开。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化,青浦迎来了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用发展的眼光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这是青浦给自己的全新定位。

“上海之源”,侧重的是“过往”和“内部”;“上海之门”,侧重的则是“将来”和“外部”。门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美好的风景、更强的发展劲风。

2018年11月5日,对青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那天,首届进博会在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开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本质上都是通过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对青浦来说,参与两大国家战略意味着要代表上海参与对内对外两个开放门户的建设,这是责任使命,也是重大机遇。一方面,青浦要借助大虹桥打开面向世界的开放扇面,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青浦要借助长三角,打开面向国内的开放扇面,服务国民经济大循环。

“门”这个概念,本质上是连通“小空间”和“大空间”的一道口子,是物资信息集聚交汇之所。在“上海之门”提出后两年,第二届进博会倒计时20天之际,市领导在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努力展现更高水平的“上海服务”,打造更加精彩的“世界会客厅”。

“会客厅”强调“集聚”,“门”强调的则是“流动”。在“集聚”和“流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级的统领概念和宗旨——开放。高效率的流动才能实现集聚,而高质量的集聚必然以便捷的流动为前提。人才、信息、物资等的高效流动和高质集聚,都有助于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上海这间“世界会客厅”,确实需要青浦这扇“上海之门”。

功能:从远郊新城到枢纽门户

水乡青浦,在时代巨变面前从未故步自封。曾经的“追赶者”,已成今日的“跨越者”。

“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这是上海面向未来的市域空间新布局。青浦,就属于“新城发力”。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青浦新城要构建体现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城市空间,成为引领绿色创新发展和江南文化传承的生态宜居之城。

今后的青浦新城不再是“郊区新城”,而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要为上海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依托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国家级战略平台,青浦新城正成为集聚配置长三角乃至全球资源的功能高地和枢纽城市。

翻开上海五个新城的规划图纸,每个新城都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空间策略,塑造了具有差异化特质的城市意象。青浦新城的规划方案,更是引人遐想、令人期待:上海最西边的这座新城,是“波光粼粼”的。如今,青浦新城正以环城水系建设为先导,通过水城叠合的方式,系统重塑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三个片区”。

“这里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上海之源、江南水乡,也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上海之门、国际枢纽。我们要把青浦新城建成上海大都市圈的门户城市,未来长三角乃至更广范围对上海服务功能的需求在青浦都可以实现,真正做到‘来了青浦就是到了上海’。”青浦区领导说。

“来了青浦就是到了上海”,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上,能在多大范围、多大平台上配置和调动资源,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能级。正在打造“现代化高能级城市”的青浦,“十三五”期间不断提升对区域、国家和世界的服务、引领与辐射程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发挥主阵地、桥头堡、核心区的作用,放大溢出带动效应,促进城市功能整体重塑和全面升级,推动重大战略任务的“种子”结出更多“果子”。

比如,交通物流枢纽方面,轨交17号线将向西延伸,先到西岑、再到金泽,一路通到示范区内的“水乡客厅”,延伸段长约13公里。贸易金融枢纽方面,一个集聚千亿级基金规模的金融园区——长三角金融产业园已经在青西地区崛起,目前园区已成功引入IDG资本等近百家头部基金,通过综合金融支持激活长三角实体经济。同时,青浦区也在不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通过开通保税展示展销场所、让“展品”变“商品”等手段,畅通贸易渠道。

格局:从梦里水乡到星辰大海

地区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持之以恒“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抬头看路”,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判断准、选择对、用力巧。回看五年可以发现,青浦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都提前踏准了节奏。

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2018年11月。在当年年初,青浦就已形成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更早以前,青浦就已开始探索打破现有体制格局下的“边界效应”,推进“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发展。

如今,一条条断头路打通了,一项项机制突破了。长三角示范区“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营业执照发布、跨省界“海外人才居住证”颁发,让三地居民进一步感受到便利。行政壁垒打破后,长三角“变小”了,青浦却“变大”了——视野更大、格局更大、手笔也更大,如今的青浦已是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大前门、桥头堡和主阵地。

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成为进博会举办地,看似“天上掉馅饼”,事实上青浦很早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展产业定为重点产业,现代纺织业等青浦传统重点产业逐步“让位”给发展前景更好的会展商务、北斗导航、快递总部、民用航空、跨境电商等,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踩点为什么准?关键在于对大局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把自身发展阶段、上海发展格局、全国乃至世界发展大势看得格外透彻。站得高才能视野大、看得远,品牌形象和城市功能的“跃迁”,归根到底是视野格局的“跃迁”。

对青浦而言,长三角一体化、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机遇的落实,正好也是对青浦“一城两翼”功能布局的助推。目前,青浦新城正突出功能塑造、项目落地,强化“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的发展意象,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青东地区突出整体转型、蜕变提升,对标虹桥地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高水平开放枢纽的建设要求,集聚优势产业,提升核心功能;青西地区突出创新绿核、示范先行,围绕世界著名湖区和环淀山湖创新绿核定位,为上海和长三角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大助力。

上海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对于青浦来说,这又是一次“跃迁”机会。青浦既是国家战略的承载地,也是上海发展的重点布局,如何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乃至“城市中心”升级,成为代表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开放枢纽,是青浦干部群众正在思考的重大命题。

两大国家战略的“天时”,长三角区位优势的“地利”,昂扬向上精气神的“人和”,这些都是青浦实现下一步跃迁所要吸收的能量。区域地形如翩翩蝴蝶的青浦,如今正迎着发展劲风鼓起双翼起飞,努力飞向更高远的星辰大海。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责编:邬迪、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