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庙闭园前最后一日,市民用这种方式打卡留念
10月7日,上海文庙迎来了闭园前最后一批游客。天公不作美,下午,突然下起了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市民游客的兴致。
游人在雨中游览文庙
他们当中,有曾经住在文庙附近的市民,今天特为(沪语:特意)来文庙做最后的留念;有家长带着即将中考的子女,赶在修缮前的最后一天在孔圣人前祈福;有喜爱古装的姑娘,带了化妆师和摄影师,为自己拍下最美的人像照片;也有带着相机的外地游客,希望给自己留下打卡美篇。
文庙内的孔子像
在现场,记者还遇到一群前来研学的学生(有部分家长陪伴),在一位导览的带领下在文庙内参观学习,显然,今天的孩子们对于孔子和文庙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通过导览的介绍,他们明白了文庙原来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
周力今天买了门票以示留念
资深媒体人、城市文化研究者、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今天中午也到了文庙,买了一张10元的门票以示留念,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怀念以前文庙周日书市那种一元钱的小门票。
(说)不来不来还是来了,轻轻道声再见。以前文庙周日书市那种1块头的小门票再也见不到了……
Z女士和丈夫
在文庙,记者遇到了Z女士,丈夫给她一路拍摄留念。Z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1950年代,从小就住在文庙附近的弄堂里面:
记得我阿爷(沪语,爷爷的意思)夏天带着竹椅子来文庙乘风凉,走进来有两座小石头桥,桥下是小河浜。
阿拉小辰光唯一白相个地方就是文庙。对阿拉来讲,文庙是最有感情的地方,因为阿拉屋里三代人都是在这里长大的。今天是闭园前最后一天,所以我一定要来重走一下,回忆一下。
而据一位现场的文庙工作人员介绍,在改扩建后,文庙门口或将重新出现三座小石头桥。
在文庙打太极拳的市民
在文庙,记者还邂逅了一位正在打太极拳的W女士。从去年年初到现在,她每天都到文庙打太极拳锻炼身体,今天是闭园前最后一天,W女士还特意准备了一个Pad,给自己全程拍摄录像,以示留念。
文庙书市,我印象最深
对于当年的美术专业学生,文庙是摄影记者任国强读书时在周末常常必逛的一个地方,他回忆道:
我对文庙印象最深的就是文庙书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庙旧书集市开放后就一直来淘书,那段时间正好在读大学美术专业,需要阅读相关的美术画册和资料,买新的太贵了,只有到文庙或旧书店淘。我现在珍藏的碑帖画册几乎都是文庙旧书市觅来的。还有手头有一套81年版戴敦邦画的《红楼梦》连环画,也不知啥时候遗失其中一册“宝黛初会”,后来每次去文庙书市就去找,而书摊上《红楼梦》连环画都是成套卖的,没有一位摊主肯拆散卖,找了好几年才把“宝黛初会”给找着。那时候去文庙淘书都是一早去,淘完书就在文庙旁边弄堂里的文庙小面馆(后拆除)吃一碗辣酱面。
文庙一景
我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就是文庙
自媒体人蒋天出生在老南市,他告诉记者
在我心目中,宇宙中心毫无疑问就是文庙,也是从小到大的圣地所在。学生时代,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坐43路到大兴街下车,飞奔到文庙书市,买一元钱的门票进去淘书。
当时我非常羡慕嫉妒敬业中学的小伙伴们,因为这学校的部分大楼直接就正对着文庙。彼时,觉得天堂般的文庙什么都好,一百样都好。永远领先一步的日本漫画,琳琅满目的漫画周边产品和手办,物美价廉的新奇小玩意,神似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里矗立着一户建的小巷子,书市上总能找到心仪很久的二手神书,路边小吃家家美味从不踩坑,咬下去汤汁可以溅到手腕上的锅贴,有特质酱料蘸一下好吃到爆灵魂出窍的鱿鱼串……
文庙一景
文庙是上海老城厢的缩影与节点
上海老报人倪祖敏从小就居住在老城厢里,文庙是他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对于文庙的这次改扩建,他认为:
一、文庙是上海700多年城市人文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一个节点。有关部门在实施改扩建项目前向专业人士征询意见,这个做法非常好,说明他们很尊重历史,尊重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也希望改扩建完成之后,能够恢复文庙门前这条街上原有的传统民俗民风。
二、保留老城厢的人文历史痕迹。在城市更新当中,不能把历史痕迹抹掉,这也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多次强调的。据说,文庙拟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前的原貌,新建致道书斋、观德堂、尊经阁等建筑,还打算在文庙靠老道前街一侧建造一座陈列馆或纪念馆,把上海老城厢7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历史展示给世人,这是很不错的方案,定会受到上海人民的欢迎。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座更精彩的文庙! (来源:新闻晨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