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为什么是杨浦?(上)
B站全国总部、美团上海总部基地、字节跳动……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和项目密集落户上海杨浦。2021年1月,上海市长龚正亲自为“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揭牌。
迅速聚焦在线新经济,上海杨浦似乎历来对科创“敏感”。
2010年,上海杨浦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20年,成为“科创中国”全国首批、上海唯一试点城区。
2021年,制定《杨浦区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方案(2021-2025)》。
百年工业基础、国内顶级高校资源、绿色滨江生态……空间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上海杨浦变短为长,变有为优。
全国78个创新城市(区),杨浦的“科创”标签究竟有何内涵?
腾笼换鸟 盘活土地资源
杨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总面积约60.61平方公里。其中,滨江岸线15.5公里、土地面积12.93平方公里,分为南中北三段,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百年工业的先行区。
从杨浦滨江眺望杨浦大桥
坚持打造多样性空间形态、包容性创新生态的思路,近几年,杨浦区不遗余力对大量老厂房工业遗存进行了改造升级。
例如,长阳创谷前身是1920年建立的日商“东华纱厂”,2000年前后停产关闭。
2015年,在荒废的厂房基础上建成了“长阳创谷”。这种全新的空间设计和生态,持续吸引了启迪之星、创业黑马等150余家特色双创企业和孵化平台入驻。
如今,杨浦区内科技创新载体超过230万平方米,包括20家科技园区、60余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以及长阳创谷、宝武钢铁“互联网+”产业园、城市概念园等一大批老厂房改建项目。
经十余年规划开发,杨浦滨江已完成核心区土地收储约千余亩,推进中的还有滨江北段、军工路沿线地块转型升级。
上海寸土寸金!如何发挥土地最大价值?
“好项目带产业”!通过带产业土地出让,去年上海杨浦又成功吸引美团和 B 站入驻滨江,更好地实现了产业与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
土地难得,项目难得,但更难得的是,如何眼光放远、腾笼换鸟,将最好的土地和空间匹配给最有潜力的创新型产业。
贡献资源 激发高校动能
复旦大学
上海杨浦,确实有个优势让很多区域“艳羡”。
区内10余所知名高校,其中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建校均已超百年。
杨浦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占上海的1/5、1/3,每年毕业学生超过3万人。20家大学科技园,其中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市一半以上。
国内顶尖高校资源集聚,意味着人才集聚、最活跃要素抱团。
如何支持高校?杨浦区毫不吝啬,贡献了包括土地在内的最好资源。
例如: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提出要进入全球100强高校,但复旦大学老校区没空间了,希望增加土地建设新校区。在听取学校的诉求后,杨浦果断在新江湾划出1500亩土地建设复旦大学新校区。
据 2005年记载,新江湾城C1地块18万平方米被拍下15.88亿元高价。1500亩土地即100万平方米!相当于杨浦放弃了88.2亿元的土地收益,把最好的土地留给高校,支持高校发展。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亦是如此。
杨浦区停掉数个商业地产项目,拿出土地和社区资源,进行厂房置换、旧区改造。
如今,环绕同济4条总长度不到3公里的马路上,面积2.6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8000家大中小企业,其中 80%是同济师生创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
如今,总产出从2002年产值 10 亿元跃至 2020 年近500亿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打造“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从实施“3310”海外引才计划到人才新政 20 条,人力资源、落户服务、人才公寓……上海杨浦搭建了方方面面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间,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 人、大学生创业企业 2322 家。
“热带雨林” 打造创新试验场
“十三五”期间,上海杨浦区内集聚了80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73家,列中心城区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04件,位居上海全市前列。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多是具有互联网、大数据、无接触等属性的在线新经济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约 570 家。
创新型企业的需求五花八门。如何让他们来,又能把他们留下来? 这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灵魂之问”!
“创新资源配置”不妨为一种好方法。
例如:杨浦平均每年新增企业量达数千家,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五角场创智天地、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长阳路“大创谷”等创新创业区域内。
很多栖身在同一栋大楼的企业,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点—— 皆在某一个上下游产业链上。
“2010年,上海正在打造云海计划,杨浦是第一批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云海大厦就在计划之内。”2012年,刚开始创业之路的季昕华(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正是看中了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区就有产业链”的生态,成为云海大厦的第一批租户。
复旦大学科技园
在资源配置市场化上,复旦大学科技园也算是典型案例之一。
2000年,复旦大学科技园开始运营,成立了复旦大学科技园股份管理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占股20%、杨浦区占股20%、陆家嘴集团占股20%、上海科投占股20%等。
这样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不到120家。上海有13家,而杨浦就有7家。
又如,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1997年成立时是事业单位,2001 年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一家企业化运作的公司,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创业中心、杨浦区属国企各持股份,严格按企业经理人机制管理,所有人员社会招聘。今天,杨浦科创中心已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孵化器,从成立初期的264万元启动资金,成长为如今总值40多亿元的孵化器集团。
如今的上海杨浦,俨然有了一种“热带雨林”的创业生态。
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画到底
上世纪90年代,杨浦区委、区政府曾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路,但因国企债务沉重、生产工艺落后、自身财力不足等因素难以推进。
产业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的旧城区,究竟该怎么发展?
自杨浦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以来,2010—2015年间,市区多次对创新城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配套措施进行修订增补。
2015年,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杨浦区被定位为重要承载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杨浦科创 15 条”)。
杨浦滨江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并高度肯定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创新实践。
2018年4月,李克强总理考察长阳创谷,充分肯定了杨浦老厂房改造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提出了打造“双创升级版”和“世界级创谷”的建设要求。
从 2000 年在任的杜家毫,到 2019 年走马上任的谢坚钢,历经 21 年、6 任区委书记,杨浦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一直没有变过。
人走政不息,上海杨浦无论书记还是区长,一任接着一任干。因此,杨浦陆续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等。
恰恰是这些试点示范,为杨浦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了重要机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对于治理者而言,这是一种坚持的信念;而对于区域来说,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科创“杨浦模式”究竟是什么模式?它是否具有复制价值?
简言之,这种模式以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坚持“风物长宜放眼量”,坚持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差异化发展。一直在不断完善的“杨浦模式”,也为其他创新型城区的建设,提供了些许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十四五”规划已经启动,上海杨浦在全新的科创之路上又将如何发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