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上海着力打造的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已经逐步形成产业链相对完备、技术水平先进、公共服务平台多元的电子信息产业,令上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2020年,上海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4524.8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0.5%,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3250.74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增加值的8.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5%。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466.2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3%,占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7.2%,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28.3%。虽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上海电子信息产业效益和结构整体向好。
一、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同为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是上海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强调积极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产业的引领作用。总体来看,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顺利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整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稳步增长。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5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5%,占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27.2%。如图1所示,“十三五”以来,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呈现波动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总体来看规模、增速稳步提升。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科创中心建设,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制完成我国“天通一号”卫星终端,并批量出货;智能传感器方面,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网络基本覆盖全市,NB-IoT模组规模化生产,出货量国内领先。芯片行业率先打破国际垄断,77G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毫米波雷达自主芯片实现量产,激光芯片、图像处理芯片、车载通信芯片与国际研发保持同步;终端开发进一步缩小差距,基于自主车载智能操作系统的数字座舱为7个新车型量产配套;智能化系统开发有望弯道超车,车载域控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试点应用,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产业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一方面,多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沪成立,围绕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先后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瞄准国际集成电路前沿器件技术和关键工艺技术,以及传感器的设计集成、先进制造和封测工艺,开展前期基础性研究,创造前瞻工艺研发环境。成立“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激光产业链中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展开重点突破,充分发挥激光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中的优势。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研发与转化、优化全市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职责。此外,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规划3平方公里,成立“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着力集聚、培育一批国内外一流的设计企业,形成国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高地。
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松江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嘉定园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其中,
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嘉定园区形成了规模和技术国内领先的IC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等,集聚和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凸显,产业链逐渐完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推动相关企业高水平集聚,形成国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高地,紫光集团、兆易创新、韦尔半导体、阿里巴巴等4家企业首批入住园区。
(一)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作为上海制造业的三大引领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上海市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标杆产业。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为2000亿元,增长超过21%,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2019年底,上海集成电路行业重点企业超过600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承担了50%的集成电路领域国家重大专项,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20%;集聚了全国约40%的产业人才。其中,2019年,高端设计业销售收入约700亿元,核心装备材料业约220亿元,先进制造业约400亿元,高端封测业约380亿元。
上海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即浦东(张江、康桥)主体重点集聚设计业、制造业;临港一翼瞄准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同时向松江、闵行、金山、奉贤延伸,逐步形成南部创新带;嘉定一翼重点集聚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智能传感器,同时向青浦、徐汇、宝山、普陀拓展,逐步形成北部创新带。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28纳米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包括逻辑芯片、混合信号/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射频收发芯片、高压CMOS芯片、系统级芯片(SoC)、嵌人式闪存芯片和嵌入式EEPROM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和微型机电系统芯片(MENS)等。
公司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内最先进和最广泛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成功制造国内最先进的28纳米制程技术产品,14纳米及以下先进技术正在研发。28纳米工艺的研发突破,将国内集成电路技术又成功推进了一个世代,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公司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国内半导体设备业和材料业共同成长,带动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公司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追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员工积极申请发明专利,是上海市和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二)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业
近年来,上海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稳步增长,201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728.22亿元,较上年有所下降。上海市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特征,全行业备战5G产业生态发展。产业链企业积极支持配合5G国家战略,部分企业作为IMT-2020(5G)成员,参与了工信部5G测试规范制定工作。
上海积极推进5G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大交通、金融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同时,在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能制造等领域初步开展了5G应用试点。上海在通信终端整机、芯片设计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已成为中国5G发展领先的城市。上海发布了《上海5G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简称:《行动计划》),到2021年将上海打造成全球知名的5G产业发展高地和应用创新策源地。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关键网络,全球智慧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基亚贝尔”)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央企中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诺基亚在华独家运营平台。作为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成立的我国通信信息和高科技领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合作方面走出了中央企业独特的发展道路,为我国通信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有效带动了中国通信产业的群体崛起。2017年7月1日,上海贝尔与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完成整合,组建成立了新的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诺基亚贝尔拥有员工约15000人,业务遍及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电信运营商和各领域行业信息化提供端到端信息通信解决方案和高质量服务,在移动网络、固定网络、IP网络、光网络、软件应用及5G、物联网、云计算等下一代网络技术领域成为领先者。
诺基亚贝尔扎根中国创新,同时也是诺基亚全球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诺基亚贝尔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0名,拥有6个产品研发中心和贝尔实验室强大的全球创新资源。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诺基亚贝尔积极参与国家创新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和全球资源优势,提升世界级创新水平,成为互联世界的创新领导者。
(三)消费电子
消费电子涵盖产业门类非常宽广。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数字音视频产业迅速发展,在纵深发展过程中全方位拓展应用。信息家电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支柱。电视虽是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但正不断技术创新、与时俱进。2018年,4K在全球范围的火爆使电视行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4K电视在2017年占据全球平板电视总销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4K平板电视出货量超过1.02亿台,占比攀升至全球平板电视总出货量的44%。2018年还被称为“8K”元年,8K电视全球售出1.8万台。
上海市消费电子领域拥有多家颇具竞争力的企业,在“智慧城市”网络建设、开发物联网传感器软件、参与数字电视标准制定、电视技术创新、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及超高清产业建设、深化知识产权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的位置。
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转制,2009年12月注册成立,是从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标准——数字音视频解码标准AVS/AVS+/AVS2研发及产业化的企业。公司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和智能融媒体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并在3D、4K、VR、智能视频处理以及大数据推送等高新尖技术拥有多项具有先发优势的专利。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数字电视解决方案、只会融媒体解决方案以及海外市场。公司在融媒体方面取得了突破,研制开发完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运用先进的三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为智慧公交、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提供便捷、高效的媒体管理及个性化服务。在智能交互、应急广播、数据分析等方面可提供全新的业务模式及应用方案,打造新一代智能融媒体运营平台,全面提升媒体价值。
(四)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大方面: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创新高度活跃,孕育出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物联网,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三是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化信息采集系统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应用集成创新的综合平台。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物联网(包括生产性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物联网)与消费物联网基本同步发展。从国内来看,物联网应用落地节奏差别很大,政策驱动型的物联网应用远远快于海外市场。
上海市物联网芯片行业具有一定基础,传统芯片厂商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紫光展锐科技有限公司大力进军物联网芯片市场,成为上海市芯片产业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来又有新的初创公司涌现,如上海移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
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智能终端芯片解决方案
华为集团旗下的芯片设计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致力于为千行百业客户提供智能家庭、智慧城市及智能出行等泛智能终端芯片解决方案,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武汉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欧洲等全球设有12个办事处和研发中心,拥有7000多名员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海思掌握了国际一流的IC设计与验证技术,拥有先进的EDA设计平台、开发流程和规范,已经成功开发出200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共申请专利8000多项。海思产品覆盖智慧视觉、智慧IoT、智慧媒体、智慧交通及汽车电子、显示、手机终端、数据中心及光收发器等多个领域。
二、上海电子信息服务业
2020年,信息服务业领先增长,成为支撑上海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截至2020年底,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10912.97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0.9万人,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200家,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10%。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812家,超百亿元的企业有15家。全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78.2亿元,同比增长21%。
据《2020年上海统计年鉴》,2019年,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05.1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1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8.67%,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74.96万人,同比增长34.24%,从业人员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
2019年,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598.5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27%,实现利润总额785.52亿元,同比增长66.03%,实现产业营收利润加速增长的态势。
从各细分行业来看,营业收入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业2019年实现2522.84亿元,同比增长335.74%,增速最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9年实现3183.44亿元,同比下降14.41%;而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2019年实现892.29亿元,同比增长10.68%,增速较为平稳。利润总额方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9年实现488.92亿元,同比增长106.13%,增速最快;互联网信息服务业2019年实现202.14亿元,同比增长92.33%;而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2019年实现94.46亿元,同比下降27.81%(见表3)。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业实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增速较快,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的产业实力较经济效益增速更快。
(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占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48.24%,利润总额所占比重达到62.24%,同比增加约12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形成浦东软件园、紫竹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市西软件信息园和市北高新技术服务园四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区,形成浦东、市南、市西、市北的“四方”新格局。上海以基地示范引领工程、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基地协同创新工程、园区品牌联动工程等“五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上海市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65%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从各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来看,浦东新区、长宁区、徐汇区位列前三强,无论在企业数量、上市公司、创新成果,还是从重点企业等经济指标方面,均处于全市前列,产业基础较好。前三强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合计占全市总营业收入的50%以上。但市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随着五大新城的前瞻布局及快速发展,城市外围交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重心呈现从内向外扩散的趋势。从增长速度和发展空间来看,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等区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和经营收入呈现较快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从龙头企业来看,2019年,上海共有10家企业入选2019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名单,占比10%,分别是中国银联、华东电脑、宝信软件、华讯网络、网宿科技、中通吉、卡斯柯、汉得信息、万达信息、携程网络(如表4)。其中,中国银联进入前十强。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
近年来,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2020年,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84.3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1%。上海已拥有本地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的企业数量为2811家,共有18家互联网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如表5),主要分布在数字内容领域。上海共有6176家拥有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其中本地企业3881家,跨地区的企业2295家。上海占据全国3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从大企业情况来看,2020年,七成以上的企业均实现正增长。
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已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一批新兴头部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例如,音频领域的喜马拉雅、蜻蜓FM,金融信息领域的万得信息、汇付天下,生鲜电商领域的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文娱领域的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上海正积极推动国内国际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浦东、杨浦、宝山、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和相关园区集聚。
(三)电信传输服务业
2020年,上海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822.9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5.8%。截至2020年末,上海光纤到户能力覆盖家庭数达到960万户,同比增长1万户;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209.9Mbps,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8.4Mbps。4G用户达到3246.2万户,同比减少353.4万户,但是,5G用户数量达到612.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591.2万户。IPTV用户数达到564.8万户,同比增长1.42%,增速稳步提升。
2021年2月1日,上海推出“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项目,正式打响百兆以下家庭宽带“消灭战”,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三家运营商采用免费升级百兆宽带方案,让更多市民分享上海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进一步提升上海宽带用户的获得感和宽带发展水平。上海的宽带发展近十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海网速在国内一直处于领跑的地位。截至2020年上半年,上海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为50.32Mbps,是全国第一个超过50Mbps的城市。
上海电信:全光网络运营商
2017年12月21日,中国电信最后一个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er/Multiplexing TDM,时分复用)程控交换端局下电退网,标志着历时4年的TDM退网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标志着中国电信成为全球最大的全光网络、全IP组网的运营商,开启中国全光高速新时代。2014年中国电信启动大规模的用户端局退网,历经4年共完成4575个端局的程控交换机退网,迁移1.1亿用户。这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TDM交换网络用户迁移,堪称通信行业史上的壮举。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公众电话网容量仅为435万户,电话用户仅有214万户,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中国电信大胆引进世界上刚刚开始商用的TDM程控交换机。1982年11月,中国第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F150在福州启用。中国通信开始迈上高起点、大跨越的征程。信息服务业的建设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电信业由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转变为支撑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引擎”。TDM程控交换机成为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30多年前属于世界上最先进通信设备的TDM程控交换机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呈现出设备老化、故障率高、无法向用户提供视频通话等多媒体类新型业务、能耗大的缺点。而基于IP技术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系统)、软交换设备技术已经成熟,具备替代TDM交换设备的能力。2014年,中国电信启动TDM端局退网计划,2016年,中国电信发布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全面启动网络智能化重构,构建简洁、敏捷、开放、集约的新型网络。
上海电信克服TDM传统网络用户基数大、网络结构复杂等困难,成立专项工作组,以联合工作团队方式推进,采用“一局一案”方式,对每个局点设备都量身定制了退网方案,在确保用户业务不受影响前提下,有序推进端局程控交换机退网和家庭/政企客户的光网迁转工作,最终提前一个季度完成TDM退网工作。
上海移动:5G赋能百业
2017年,上海移动建成中国移动首张省级NB-IoT商用网络,率先在上海建设全球领先、面向5G应用的物联网试验网,构建5G物联网技术验证平台及公共测试平台,为物联网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开发者提供物联网产业发展各阶段所需的测试验证服务。
作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上海移动把握新时代信息通信发展脉搏,主动谋求转型发展。上海移动提前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网络和平台设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NB-IoT物联网络建设和大规模无线网替换升级,积极培育网络能力、平台能力、大数据能力、团队能力、产业链能力、网络运维能力六大核心能力,提前储备未来网络演进能力,实现蜂窝物联网室外连续覆盖能力,为“万物互联”时代到“万物智联”时代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上海移动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无人驾驶等重点领域重点布局,促进在线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智慧交通方面,目前,上海移动已经完成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项目区域范围内的5G网络连接覆盖,覆盖范围包括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和深水港物流园区,打造全国首个5G覆盖的跨海大桥,这对巩固提升上海港国际枢纽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洋山深水港建成全国首个“5G+智能驾驶”的智慧港口。疫情防控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上海移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和窗口服务单位,在助力疫情防控和保障城市通信畅通做出重要贡献。上海移动在浦东国际机场热成像测温系统全面部署,通过信息化手段“严防死守”疫情传播;通过网上申报个人健康状况,助力机场通关效率的提高;通过医疗信息上“云”,助力战“疫”前线打造车载、帐篷“移动医院”。智慧医疗方面,上海移动与市十院共同建立的首个“5G超声联合实验室”,运用5G、AI、边缘云计算等技术,为医院搭建高速、智慧、安全的5G专网,实现院内5G+床旁移动超声、“实时直播”式的远程帮扶教学、AI辅助的智能诊断等功能,让优质医疗服务下沉至更多临床。
上海联通:助力“两网”智能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截至2020年年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一网通办”总门户已接入3071项服务事项,其中83%的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出“随申码”,用码人数超4409万人,累计使用超20.8亿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城市治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2020年,上海联通实施“上海市政务云基础设施服务创新能力中心项目”,建设一朵“政务云”平台,支撑超大城市的云计算及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上海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上海联通依托自身在“云、大、物、智、移”等方面的积累,搭建完善的智慧城市产品服务体系,形成集“城市神经元、城市新基座、城市创新中台、城市应用生态”为一体的智慧城市产品图谱;打造了“城域物联汇聚、城市数字设施智能运维、城市数据治理、智能案件发现、数据建模分析、视觉智能应用、城市数字孪生”等方面的智慧城市能力集,全面深入赋能上海智慧城市建设。
政务云作为智慧城市的基座,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上海联通的“政务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提供大数据离线存储和计算的数据挖掘、建模、预测,同时服务算法开发、模型训练等,为建设上海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奠定基础,为上海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贡献力量和智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