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蓝图谋划”研究攻关青年团队有志一同,做表率显担当
做“显微镜”“透视镜”,也做“望远镜”
■本报记者 张骏
从市中心驱车前往张江科学城,创新创业机构林立,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坐落其中,并不起眼。上海科创办为何不设在市政府机构集中办公的大楼里,而是在张江?吴明辉自豪地说,这里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是“主战场”。
37岁的吴明辉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蓝图谋划”研究攻关青年团队的队长,来自上海科创办政策研究室。在上海科创办的鼓励和推动下,这群分属战略规划、政策研究、项目建设等不同岗位的青年人才有志一同,做表率、显担当,成为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幕后英雄”。
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他们说,要做“显微镜”,研究调研案例解决具体问题;要做“透视镜”,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规律;要做“望远镜”,推动“从0到1”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从业务能手到胸有全局
2019年,上海科创办青年团队积极参与和开展了科创中心国际咨询工作。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机构热情参与,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献策。通过与专家学者、行业大咖、一线科研工作者和创新创业者的深度交流学习,这支年轻队伍在上下求索和调查实践中加速成长。
团队成员葛梦然说,持续的学习讨论,让大家逐渐从“岗位业务能手”,成长为对科创中心建设胸有丘壑、深入思考的“主人翁”。
2020年前,上海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上海科创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这个年轻团队勇挑重担,围绕顶层设计开展攻关研究。
他们组织国内外十余个专家智库长期跟踪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30余份。围绕谋划上海科创中心新一轮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开展攻关研究,组织调研座谈20余场,开展研讨50余次,反复讨论形成意见文稿。2020年6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市委、市政府印发,科创中心新一轮建设蓝图徐徐展开。
参与科创中心立法
如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对此,上海启动立法。《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职责,以及各类创新主体的权利,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平等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从《条例》启动到通过,一年多时间,上海科创办青年团队全程参与,和本市相关部门一起一字一句讨论、推敲,修改超过百稿。“非常高兴,去年1月,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应该说《条例》充分体现了上海各界对科创中心建设的共识。”吴明辉说。
“‘三个张江’就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条例》提出‘聚焦张江推进承载区建设’。”吴明辉说,很多人大代表对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张江示范区这“三个张江”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上海科创办青年团队就做好解释工作,把基本概念用最简单、浅显的语言表述,将基本概念建立起来,一遍遍解释,得到了代表的认可。
征途上跑出“加速度”
蓝图绘就,如何变为精彩现实?在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的征途上,这支年轻队伍只争朝夕,跑出张江“加速度”。
史鸣奇所在的上海科创办科创协调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调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建设。走访、开会、跟踪、发现排查问题。在调研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科研单位、创新企业等提出的具体诉求,团队成员会及时剖析问题背后的制度障碍,提出很多创新性建议。让史鸣奇高兴的是,他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建议,被纳入今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
王海生所在的上海科创办规划建设环境管理处(城区协调处),主要负责张江科学城“五个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我们严格落实‘一项目、一张表、一张图’,实行挂图作战,对标对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项目推进,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尽早开工、尽快完工。”王海生说。针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单位对建设流程不熟悉等情况,他们落实“帮办”制度,跨前一步做好专业指导和服务跟踪。小到一只口罩,大到台风来临前3万多在建工地人员临时转移安置,事无巨细,他们都在奔波协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