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沪公园夜游活动频被"秒" "夜公园"如何更出彩

2021年07月09日09:02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上海公园夜游活动名额频频被“秒”,科教和环保能否兼顾?

今年6月,上海个别小区发生的“貉咬狗”事件,一度让貉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陷入“妖魔化”的窘境。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居民对貉缺乏了解,反映出野生动物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上海动物园为代表的一批沪上公园就陆续开启了夜游活动,2019年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开放后,立即成为当年夜游活动的重要打卡点,让喜欢在夜间出没的“上海土著”貉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不过,在一片叫好声中,上海多座公园的夜游活动也暴露出供给跟不上需求、同质化等问题,此外,对于公园夜游活动能否兼顾科普与环保的质疑,也从未停歇。

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的上海,如何将“夜公园”这张经典牌打得更出彩?

幼貉

伺候“夜猫子”

在上海,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辰山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公园或景点都在夜游活动的开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别推出了“动物奇妙夜”“暗访夜精灵”“辰山奇妙夜”“探秘夜森林”等夜游活动。

分析这些夜游活动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良好动物资源基础的专类公园,夜游活动的路线设定主要围绕夜行性动物展区、展馆展开。

另一种是其他公园,夜游活动的路线设定主要基于此前园内生物观察的经验,在一些夜行性动物较常出没的区域开展探索。

由于“主演”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两种夜游活动的打造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上海动物园,重点是伺候好那些“夜猫子”。以乡土动物区的猪獾为例,考虑到它们善打洞、喜穴居,饲养员准备了大量枯死或仿真的中空树干、树桩,还准备了木丝、树叶等至少3种“席梦思”,让它们自己挑选,在白天做个好梦。

猪獾

到了晚上,饲养员事先塞在石头缝或埋在池塘边浅土层里的狗粮、肉糜,诱使猪獾忙个不停。这些简单的进食障碍,能对它们产生有益刺激,发展行为多样性,避免刻板、不自然的表现。

在夜间,游客有时发现猪獾居然会主动靠过来。其实,这是饲养员在参观面一侧设置了菜地,种了猪獾爱吃的根茎植物,既引导猪獾进行了正常的夜间采食行为,也让游客在更近距离观察它们,一举两得。

猪獾嘴脚并用挖掘食物

“吃”“住”是关键

对于大多数上海城市公园而言,上海动物园丰富的动物资源是难得的。如何提高夜游活动的质量,也就是增加游客与夜行性动物“邂逅”的频率,一度让一些“底子”不厚的公园苦恼。

一种方法是让“潜伏”着的动物能够显现出来。

在辰山植物园,一种叫“昆虫旅馆”的设施正在安装,目的是吸引不同昆虫住进来。

比如,马蜂喜欢的竹筒,蚰蜒、蜈蚣喜欢的松果、落叶“地毯”。观察到蝙蝠、燕子等小动物后,园方放置了蝙蝠喜欢的木箱(内设多道缝隙,让蝙蝠可以倒挂),在屋檐下用水泥做了燕子巢。

不过,房子搭得好还不够,让公园里的生物资源“底子厚”,才是让市民游客能见到更多野生动植物的关键。

在共青森林公园,近年来种植了大量结果较多或有蜜源,且受小动物“欢迎”的植物,如:桃花、海棠、无患子、乌桕、向日葵、过路黄、大麻叶泽兰、金叶风箱果等。

辰山植物园还集中种植了一批马兜铃,它们是多种蝴蝶幼虫喜爱的食物,此外,香樟、女贞、醉鱼草、枇杷等植物也是小动物的心头所好。

塞满竹筒的蜂箱(图左)和马兜铃,马兜铃是一些蝴蝶的寄主植物

在上海植物园,园方尽可能选用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减少病虫害防治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保证“暗访夜精灵”的效果,每年春末至夏末,园方还在主要活动区域尽量避免喷施农药,使“虫况”比较活跃。

举个例子,薄翅天牛虽然是害虫,但在特定的观察期内,公园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它,在其主要活动区域尽量避免喷施农药。

薄翅天牛

不盲目增加

这些年来,尽管园方想尽办法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活动的场次和名额,但依然无法改变开放报名后名额被“秒杀”的状况。

能不能再多增加些?对此,共青森林公园园容科王海超表示,这得根据公园本身的地理条件和接待能力来确定,还必须考虑到目前的接待量是否会对园内的动植物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

据介绍,每一场公园夜游活动都严禁使用强光源,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未经领队允许,严禁触摸、捕捉动物和采摘植物。

比如,在共青森林公园寻找萤火虫时,所有游客需关闭光源,闭上眼睛数60秒,能适应黑暗环境后,才被允许带入萤火虫的活动区域。7月3日的一次夜游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的萤火虫超过了100只。

黄脉翅萤 蒋锋 摄

只有在一些开阔且虫况好的地带,领队才会支起白布和明亮的灯光,吸引昆虫停靠,形成天然的“黑板”。

少部分受近距离接触影响较小的生物,领队会用专业灯具,短暂直射,供大家观察。游客也可以在领队的指导下,尝试接触,比如闻紫茉莉的香气或蝽分泌的臭味,又或者触摸甲虫坚硬的体表等。

盲蛛

此外,虽然大部分公园的生态环境都比较好,但有山有水的环境也增加了夜游的危险性。

专家表示,夜游路线要严格控制,比如只走公园主干道、草坪、灌木丛,远离郁闭度高的树林,因为那里是鸟类的家园,人的喧闹和光照会惊扰到它们,夜游活动还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4岁以上,尤其是小学生比较适合。

重视“夜家底”

说起公园夜游活动,1994年开放的新加坡夜间野生动物园一直是业界的垂范。

除了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夜间动物而设立的野生动物园,其更为人称道的是设计精巧的布景和展现异域文化的精彩表演,园方根据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主要围绕亚洲动物进行巡游路线规划,每年迎接超过100万名游客。

它还拉动了“邻居”——新加坡动物园和河川生态园的门票销售,构成白天和夜晚的旅游产品组合,繁荣了当地的消费市场。有很多人认为,它完美实现了野生动物保护与文旅市场开发的平衡。

“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旅产品开发有时候是不矛盾的,这对上海打造公园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辰山植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王西敏表示,他以前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园内设有酒店,对参加夜游活动的游客十分便利,使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夜晚。

辰山植物园夜游活动期间,绚烂的温室全部开放

目前上海开展夜游活动的公园都是“兼职”的,此前规划建设时并没有考量太多的夜间功能。

专家建议,将来如果上海规划专类的“夜公园”,可以参考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公园内配套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设施;现有的一些延长开放的公园绿地也有必要对软硬件进行调整升级。

“将来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设,也要重视‘夜家底’。”王西敏表示,上海近年大力推进公园绿地、绿道、生态廊道、森林等生态空间的建设,在建设中,可以埋下一些生物资源的“伏笔”,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有利条件。

上海植物园内的萤火虫夜景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