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上海软实力,蓦然便在市井烟火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作者:巨云鹏

2021年06月28日08:31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软实力”——这一周,随着十一届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的召开,这个词在上海迎来高光时刻。《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审议通过,成为全国省级党委首个以“软实力”为议题通过的有关意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上下立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已成广泛共识,深入人心。与经济建设相比,城市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此次将其迎到台前,似乎有力推“软实力”做城市发展的“前锋”之势。

要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从上海这座城市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说起。2020年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这些目标的实现反映在数据上,是上海经济实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可以这么说,在考量经济发展质量的硬指标上,上海已有了充足的底气。

《解放日报》对上海市委全会的报道

那么,上海进一步发展,将往何处去?

上海市委全会指出:“要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向最好者学习、与最强者比拼、跟最快者赛跑、携最优者同行,各项工作勇于创一流、争一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赢得国际规则标准话语权、拥有‘硬核科技’控制力、创造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展现敢为天下先、当惊世界殊的志向与心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座城市要想“敢为天下先,当惊世界殊”,最为基础性的要求,必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对于身处上海的人来说,不论常驻还是暂留,生活是否感觉美好,可能就在每一次办事体验、每一次执法观察、每一件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小事中,这构成了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也是能否亲近一座城市、喜爱一座城市最基础的感受。对于这一点,上海市委明确,“打造最佳的人居体验,始终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从这个判断可以看出,上海决策层对“软实力”最基础的落脚点有清醒的认知,想要实现“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首先就要让人喜爱这座城市,愿意为城市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意为城市形象“代言”。而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城市治理必然要有更高水平。

其实,很多人都对上海的治理水准赞誉有加。这赞誉既来自举办世博会、进博会的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上海经验,也来自上海交警首创的“拉链式过马路”、尊重隐私的流调方式以及如“网购”般方便的政务服务等一枝一叶的感受。

回顾这两年,上海在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城市多元化发展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早餐工程,深入推进“老小旧远”工作,进行教育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市民文化节、市民运动会、马拉松赛……大上海,不仅有大平台、大港口、大科学装置,更有丰富的市民生活,良好的社会保障,引人入胜的市井烟火气……这些也都是厚植软实力应有的题中之义。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区域“龙头”,上海此次对软实力的空前重视,或将在更大范围内引发思考、激起涟漪。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除了推进金融、土地、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也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答题。

显然,对已经取得的“软实力”成绩,上海决策层并未满足,还在努力对标国际“最高”“最好”寻找短板。这是值得其他地域借鉴之处。

毕竟,一个地方的发展,唯有“软硬兼施”,方能体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更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正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