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没有考试,但比考试更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力;没有作业,但比作业更有知行合一的穿透力;没有分数,但比分数更有人生指导的影响力。
2021年5月,喀什第六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一门由校长亲自讲授的课程——《公民道德修身》。该课程的开发者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喀什六中校长、上海援疆教师总领队周凤林。
2020年4月,在学校德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上海市嘉定二中前校长周凤林一来到喀什六中,就一头扎进了孩子们之中,听课座谈,观摩活动、谈心谈话,周校长很快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也寻找到了民族地区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在和孩子们的深入交流中,周校长感受到南疆孩子们身上特有的纯真与热情,也感受到了他们在传统文化、阅读面、知识面上与内地同龄人的差距,如何克服这些现实问题,将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就成了周校长的最大关切。面对这一情况,周校长萌发出了将自己在嘉定二中任校长时亲自开发的校本课程《公民道德修身》引入喀什六中的念头。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校党委的支持,这门课程不仅成了喀什第六中学的校本课程,也成为了全地区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的业务培训课程。
为了上好这门课,发挥公民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周校长开启了他的备课工作,历时数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喀什六中版《公民道德修身》课程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这门课程成为了新疆地区学校开展“文化润疆”“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好实践。就这样,每周十节课,每次两个班,周校长带领高一年级的孩子们开启了一种他们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从一开始学生们不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到现在同学们盼望着每周都能和周校长在班级里共度四十分钟的美好时光,这门没有教材、没有考试的课程像磁石般吸引着听过课的这每一个孩子,原本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在周校长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授中,慢慢地浸润在了六中学子的心头,“仁义”“忠恕”这些中华传统思想、“宽容”“尊重”这些现代社会伦理以及“文明”“和谐”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变成了一颗颗“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文化种子”,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故事多,富含德育修身元素的故事多,能够引起当代中学生思想共鸣的故事多,是这门课程非常鲜明的特点。在这些故事中,这些大多没有走出过喀什的孩子们跟随着周校长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读懂了范仲淹的“忧与乐”,知晓了袁隆平“舍与得”,“走进”了皖南小镇的“六尺巷”,“触摸”了贵州群山中的“天之眼”,没有绚丽的影像,没有华丽的辞藻,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解读,一次次讨论,周校长逐渐让孩子们明白了人为什么要“慎独”,人如何成为“君子”,“做人”与“做事”有什么关系,“个人”与“国家”有什么联系,这门课程在不经意之间教会了学生成长,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没上这门课之前,我常常认为道德更多是一种外在束缚,上了这门课以后,我开始觉得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一个有道德的人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更快乐,这是肯定的。”来自喀什六中高一(17)班的热依玛·艾合买提同学这样评价了他的听课感受。喀什六中德育办负责人何超老师是周校长德育名师工作室学员,每次的《公民道德修身》课是她一周过得最充实的时光,她说;“我们之前总是将班主任定位为学生的‘保姆’,班主任工作是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系统地学习了周校长的《公民道德修身》课后,才觉得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爱心和智慧。”
“教育是一门静待花开的艺术,学生的成长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进步的。我的课能让喀什六中的孩子们认可,能让他们喜欢,能在他们的人生道路最关键阶段发挥一些作用,我感到很欣慰!”周校长说。
(来源:上海援疆 作者:喀什第六中学 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