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委员呼吁帮助银发族“乐享”智能化时代

2021年01月23日08:51  来源:新闻晨报
 
原标题:让老年人与时代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再缩小

大宁路街道宝华居民区社工教老人如何打开手机绿码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视频里,老年人颤巍巍地捧着现金想去缴纳费用,却得到了“要么找人帮忙、要么手机支付”的答复,老人一句“我不会啊”,不知道戳动多少人的心。其中,也有即将参加上海两会的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惠强。

  “看到视频的第一感受就是为老人心疼,数字化是时代趋势,但缩小老年人与时代的‘数字鸿沟’,却依然要有所为”。为此,郑惠强带来了一份《让城市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惠及老年人》的书面建议,希望呼吁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问题,帮助银发族“乐享”智能化时代。

  事实上,关注到这一问题的不仅有郑惠强代表,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上海目前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诸多有益尝试,但要在精细化、创新性上再发力,让这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再缩小。”

  智能刷码

  老人用笔写起了笔记

  1月20日,72岁的吕奶奶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小心翼翼地打开智能手机,出示绿码,被获准进入中心就诊。整个过程只有一分钟,吕奶奶的心却悬了好一阵。为了准确无误地完成绿码出示环节,吕奶奶拉着儿子教了她好一阵,又在本子上把每个步骤都做了笔记、反复练习,才有了进门时的畅行无阻。

  说起来,吕奶奶使用智能手机已有三四年了,一些简单的步骤,她都能独立操作。而她的老邻居朱老太年近八旬,只会用一部老人机,因为感到不便,只得减少出门的次数。

  “日常生活中,被‘智能化’难住的老人其实不少。如果说,年纪较轻的老人还会有意识地‘督促’自己掌握新功能,那么,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确实是有心无力了。他们有的只会用老人机,有的甚至连手机都没有。”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宝华居民区书记李华对此深有感触。

  李华告诉记者,有些“出门”可以减少,但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去三级医院复查,却无法回避。有些家庭是纯老家庭,身边没有人能帮忙操作手机,就会到居委会寻求帮助。

  无纸账单

  老人希望不要“一刀切”

  如果说出示绿码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那么,有些智能化的推广步伐能否多顾及下老人的感受?

  市人大代表、杨浦区殷行街道开鲁片区党委书记范伟华向记者出示了一张供电公司试点推行电费电子账单的告知书,告诉记者:“这张告知书最近在社区里引发了不小的动静。”

  原来,范伟华所在的居民区属于老旧小区,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供电公司想从今年一月份起将电费账单向“无纸化”方向推进,让居民在网上查阅电子账单,很多老年人因此找到范伟华诉苦,表示“查不来电子账单,更不知道如何根据电子账单的信息缴费”。

  好在供电公司为新政策留了一个“窗口”,允许居民申请继续寄送纸质账单。于是,范伟华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帮有需要的居民进行了集体登记,将信息交给供电公司抄表员,再由对方统一向公司申请。

  “年轻人早已习惯电子账单和网上缴费了,前来申请的居民都是老年人。所以说,智能化的推进和推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细分市场,考虑不同市民的实际。千万不能拿着一个方案‘一刀切’。”范伟华说。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根据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已达到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

  全程帮办

  开辟“为老服务绿色通道”

  如何拉近“数字鸿沟”与老人们的距离,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做出解答。

  新年伊始,89岁的张阿婆来到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帮办人员第一时间引导老人落座,并开展全程帮办服务。自从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出“一网通办+全程帮办”服务以来,老年人只要前往入口处引导台的“为老服务绿色通道”,就会有帮办人员过来帮忙。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该中心也要求办事人员进门时出示绿码。但如果老人使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帮办人员可以引导老人通过短信方式查询14天行程数据。如果老人没有手机,可以在机器上扫身份证、测量体温,结合人脸识别等手段来帮助老人进门。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腿脚不便、出门需要打车,但因为不会用叫车软件,很难和年轻人“抢”到出租车。去年下半年,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APP上线试运行,推出了“一键叫车”功能。乘客有叫车需求时,可至最近的出租车候客站,通过候客站的“信息化屏幕”和“扬招杆”快速呼叫出租车,只要按下“呼叫键”,周边的巡游出租汽车就会接收到需求提醒,尽快前往呼叫地接单。

  如果乘客持有智能手机,能打开“申程出行”APP,即可通过手机实时定位确定叫车地点,无需输入目的地就能进行呼叫,简单方便。

  智能关注

  随时发现老人“突发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操作的智能化手段最受银发一族的欢迎。比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部分独居老人家庭安装了智能水表。老人如果在家,总得用水。水表没走,意为着老人家里“可能有情况”。

  一天之内,智能水表的读数一旦低于0.01立方米,街道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自动生成案件,从政务微信上反馈给街道和居委,由居委安排人员立刻联系老人、上门探视,并将探视情况上报给街道。

  最近一段时间,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则在尝试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燃气表,燃气使用情况在街道“一网统管”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如果燃气表48小时内没有动静,大屏幕上会亮起红灯、发出警报,由街道值班人员第一时间通知居委,请对方立刻前往确认老人情况。“接下来,街道还会推出与智能燃气表关联的手机小程序,将异常情况直接反馈给具体责任人,比如包块居委干部,由对方及时联系老人。”老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当智能化设备与配套服务相结合,确实能给老人带来必要的帮助和方便。因此,上海的不少街道、居民区里都在进行一些尝试,让老人体验、适应智能化生活。李华工作的大宁路街道宝华居委会,就推出了教老人使用智能化手机的课程,将绿码亮码、网上付费等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交给有学习能力的老人。

  老西门街道则有一个智慧养老小程序,老年居民可以在手机上登录使用,体验多种功能,比如提出助餐申请和预定菜品,查看辖区内的各项养老政策、服务及活动信息,线上预约参加。小程序用法简单,老人只要在手机端输入身份证号,数据库就能进行自动比对和识别,无需再输入个人相关信息,日常申请服务只需轻点屏幕。

  社区里曾经开过班,教老人如何使用。如果老人仍然不会,可以找居委会或者民生点的工作人员帮忙。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