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老房屋,喜迎新生活;既要改善民生,又要留住城市记忆……对于区域内的老旧住宅房屋,“十三五”期间,杨浦着重在旧改征收、旧住房改造、风貌建筑保护等方面下大功夫,走出了一条符合特大城市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推动实现“加强风貌保护,深化城市更新,改善社会民生”三者有机统一,百姓居住条件和居住品质持续改善。
旧改跑出“杨浦速度”
2020年12月25日,江浦162街坊迎来“二次征询”正式签约首日,签约率高达99.9%,至此,2020年杨浦全年完成征收12936户,拆除旧住房30.6万平方米,为杨浦“十三五”期间的旧改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
截至当日上午11点,签约率99.58%
“十三五”期间,杨浦完成征收39606户,拆除旧住房93.45万平方米,实现2020年旧改任务、“十三五”计划目标双超额完成,跑出了旧改“杨浦速度”。
旧改是杨浦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老工业城区,杨浦是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告别弄堂蜗居,是很多老城厢居民的心声。“十三五”期间,杨浦迎难而上,能早则早、能快则快,一次次刷新基地生效速度、征收数量、签约比例等旧改纪录。
江浦162街坊
旧改加速推进的背后,是创新的运作模式。杨浦区针对各地块实际情况,“一地一策”探索推进新模式。定海129、130街坊就是通过“一地一策”啃下的一块“硬骨头”,该地块是一块停滞十多年的毛地,第一次启动的动拆迁工作曾因实施单位改制、开发企业资金房源不足等种种原因于2005年停滞,地块内约3600户居民又在房屋狭窄逼仄、配套设施缺乏的生活中盼了近15年,直到2020年3月,杨浦区政府与开发单位、银行签订旧区改造项目三方合作协议,才让这块杨浦最大毛地项目得以重新激活。
定海129、130街坊
正如区旧改办综合部部长周国强所说,“旧改工作必须‘直面问题,见招拆招’,通过积累经验和不断探索、创新,才能解决各类旧改问题。”也正是靠着这股“直面问题,见招拆招”的劲头,通过市区联动、条块协调,“一地一策”等举措,一个个地块迎来旧改“阳光”:平凉路街道10、14、11、15、19等五个街坊均在二次征询签约首日达到了90%的生效比例;长白228街坊突破了以往“拆迁”和现有“征收”的常规做法,成功实现三个100%(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整体搬迁率达到100%)整体协商征收的历史性突破;杨浦旧改征收以来单体体量最大的旧改地块——大桥街道89街坊“二次征询”签约首日创下99.62%的新高……“十三五”期间,杨浦共有38个基地完成收尾。
长白228街坊居民搬迁
在历次的旧改实战中,杨浦旧改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完善了旧改征收全过程管理1+4文件制度保障及区旧改办、街道、征收事务所“三位一体”工作架构机制保障,确保全区旧改征收项目从计划、启动、推进、收尾、出让各个环节顺畅运行。旧改基地中,在党建引领下,区旧改办、街道、派出所、居委、物业、律师、区属单位联络员等相关各方形成群众工作合力,用足资源,重点针对共有产家庭等旧改“疑难杂症”,通过律师、社区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搭建平台调解纠纷,助推签约,形成了攻克“天下第一难”的“制胜法宝”。
在老地方与新生活“握手”
改善居住条件,远不止旧改一条路。“十三五”期间,杨浦坚持“留改拆”城市更新工作思路,转变旧住房改造理念,积极探索里弄房屋修缮改造以及旧住房拆除重建工作,多途径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原来相比,新房真是又大又漂亮。”老小区、老门牌,却是杨浦居民卜爱珍的新房,房型规整、厨卫俱全,阳台朝南,彻底和“一年到头看不到阳光”的日子“拜拜”。2020年6月,包括卜爱珍在内的153户居民陆续搬回阔别两年多的武川路222弄小区,在原址重建的新房中,与新生活“握手”。
武川路222弄小区改造前共14幢房屋,其中7幢为2层砖木结构不成套房屋,产权人为上海财经大学,这7幢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厨房、卫生间集中共用,配套设施落后,白蚁泛滥成灾。加之轨交18号线也于2018年6月正面穿越沿武川路3幢房屋,使得房屋的安全状况雪上加霜,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但由于武川路222弄的房屋属于职工住宅,不是旧式里弄,也不属于旧改范围,因而一直无法实现改造。
2017年,武川路222弄改造迎来了破局,杨浦将7幢不成套房屋拆除,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3幢3层住宅和2幢7层住宅,建成成套独用一室户住宅158套,其中153套用于安置居民,剩余5套房屋作为社区公建配套用房。2020年,房屋建成,居民“原地搬新家”。“这个项目也成为杨浦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项目”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陈颖说道。
五年来,杨浦因地制宜推进旧住房改造,以长阳路503弄为试点启动全区首个里弄房屋厨卫改造工程,在公用厨房为每户设立独立的煤气灶台、水斗以及橱柜,293户居民全部用上新厨房,为170多户符合条件的住户安装抽水马桶;以武川路222弄为代表的一系列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让306户居民受益。实际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14.8万平方米,超过100万平方米的计划目标。
对于老旧住房,除了大拆大改,还有“小修小补”。“十三五”期间,聚焦解决群众“上下楼”难问题,杨浦按照“能加、愿加,则尽加、快加”的工作目标,搭建了“两组一中心”组织架构,并在2019年底加梯新政发布后,制定发布全市首个区级加梯实施细则,指导加梯工作规范实施。目前全区已通过居民征询115台,涉及12个街道。其中26台电梯已竣工,21台正在施工,余下68台正在办理建设程序相关手续,老房纷纷成功变身“电梯房”。
延吉二村55号楼加梯开工仪式
此外,自2018年启动实施的“美丽家园”建设计划,至今也已完成了132个小区,46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让一批老旧住宅小区“旧貌换新颜”。
攒下33万平方米“家当”
有着700余年建城史和170余年开埠史的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保留保护资源,这些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最宝贵的一份“家当”。当下,这份十分殷实、亟待保留保护的“家当”,又与推进旧改、改善民生高度叠合。
华忻坊百年石库门建于民国10年(1921年),位于杨树浦路1991-2011弄,有广式里弄200多个单元,建成初期是沪上较为时尚的居民区。
华忻坊
随着时光流逝,百年石库门门墙依旧坚固、保存完好,走进华忻坊,一排以雕花刻字石头做门楣,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的典型石库门里弄住宅映入眼帘,与外观形成反差的是内部阴暗逼仄的生活环境。随着杨浦旧改工作的推进,包括华忻坊在内的大桥街道89街坊成功旧改,居民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
大桥89街坊房屋征收基地
杨树浦路1991弄194号是居民徐莉良的房子,徐家是华忻坊石库门最早入住的一户人家。从祖辈、父辈到下一代,老房子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见证了家庭的变迁,也见证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心里酸溜溜的,很舍不得。”搬家当天,徐莉良找出工具,轻轻拆下锈迹斑斑的门牌,“合影早就拍好了,这个也带走,留个念想。”
“石库门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留下了我们守望相助的邻里情,拆掉很可惜。”据悉,华忻坊石库门不但建筑风貌独特,而且193、201号在解放前是培正小学所在地,任教老师为中共地下党员,弄堂居民们在特殊时期保护了革命火种,很多人对石库门怀有深深的感情。可喜的是,在居民搬离后,华忻坊石库门将作为“里弄住宅风貌街坊”被保留下来。
记者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像华忻坊这样的里弄类历史建筑,杨浦滨江地区将保留约33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八埭头及大桥东两个片区。目前,这些涉及风貌保护的街坊,绝大部分旧区改造工作已启动,在整个旧改过程中,杨浦也将严格落实风貌保护要求,在拆房工程合同中明确不得拆除该区域内有保留保护要求的历史建筑,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予以监督。
根据规划,保留的33万平方米里弄类建筑,将融入地区未来的整体开发中,既保留城市记忆,也将通过活化利用和环境的提升,形成杨浦滨江的新风貌,在通过有机更新改造改善居民生活、释放城市新一轮发展空间的同时,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