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为人民·黄浦群像

南京东路街道:从微更新到微治理,百年弄堂焕新颜

董志雯

2020年10月28日14:34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街镇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最前线,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际,黄浦区新闻办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以“人民城市为人民 黄浦10个街道的治理场景”为主题开展系列报道,通过街道群像图全景式展现黄浦区各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色亮点和生动实践,体现黄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治理绣花功夫。

里弄、洋房、石库门建筑,上海典型的建筑风格与元素,曾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柴米油盐和美好回忆。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市加快推进旧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同步加快改善那些尚未列入旧改计划的老旧小区,通过微改造、微更新落定居民需求?如何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作为在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南京东路街道,有了一系列丰富且个性化探索。通过个性化的改造、更新方案,加大力度推动对于老旧社区的修缮、更新、改造,在补短板的同时,更注重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提供品质化的生活空间供给。

“比起新社区,老社区可能更需要一种标签,一种能唤回生活尊严感和舒适感的标签”,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告诉记者。

围绕居民“痛点”探索多样化改造

建于1924年的贵州西里弄社区有着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像大多数上海传统里弄一样,存在着生活空间狭小、硬件设施老化等问题;同时,由于小区公共设施破败、违章占地现象普遍,使得社区内部的矛盾突出,生活空间分散碎片化,居民自我更新能力日益减弱,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不高。

从2016年起,南东街道联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专业的团队,在对楼栋内部进行更新修缮的同时,更利用有限的空间为居民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更新过程中,尽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以最小干预的方式,针对公共区域闲置的设施进行微更新改造,使里弄及门洞成为共享性的生活空间。

经过改造,小小的弄堂里多了共享客厅、共享厨房,水泵房上多了屋顶花架,闲置阁楼变成图书室,这一系列改造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增加了居民进行交流互动的可能。以共享厨房为例,过去由于居住面积狭小,居民家中有访客上门时有诸多不便,改造后,居民可提前预约共享厨房,使用厨具设施和大型餐桌,居民反映“过去客人来了都不好意思招待,现在有面子多了”。

承兴里是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小区,房龄老、结构差且超负荷使用,存在大部分楼栋无独立卫生设施、多户共用灶间等问题。

街道在承兴里首创“抽户改造”,即在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保留保护石库门风貌与里弄肌理的同时,部分居民以解除租赁关系的方式搬离原址,为留下来的居民释放改造空间,原来还在使用手拎马桶与合用厨房的不成套住房,因此有了增设独用厨卫的空间,最终实现石库门“留房留人”的“留改”新模式。

承兴里项目一期改造开始于2018年,原有的158户居民留下112户,搬走46户的面积分摊给了留下的居民。在外观上,建筑保留了石库门的风貌与元素,在内部,从楼道到居民家中焕然一新,每户居民平均新增了3.4平方米的独用厨卫空间,从此告别了手拎马桶的日子。目前,一期改建涉及的居民开始分批回搬,未来在街区公共空间还将增添适老设施和公用洗衣房等便民设施。

承兴里改造,在保留历史风貌、保护街区肌理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是名副其实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每家每户一事一议。项目过程中,涉及到谁走谁留、朝向变动、楼层变动、管道入户等各种难题,往往一户人家提出的细微改动就使得整栋楼的方案要大改,南东街道以最大的耐心,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动员居民内部协商机制,满足居民的合理要求,把好事做好。

从微更新到微治理,幸福来敲门

江阴路72号,是典型的“双老旧”院落:一方面,该处房龄近百年,空间狭小、设备老化;另一方面,这里住着的26户人家,80%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上下楼烧菜洗漱多有不便。

公共空间杂乱与如厕困难是此处居民反映的两大“痛点”问题,2019年起,南东街道对江阴路72号实施了综合性改造,改造工程见招拆招:对原本堆满杂物的一楼庭院和顶楼天台拆除违章建筑、整修路面、铺设地砖防滑条,加装太阳能板用于楼道照明,把顶楼天台改造成“空中花园”,居民从此有了休闲的好去处;整修二楼居民的合用卫生间,将老旧的抽水马桶换成两间全新的独立马桶间,安装全新的淋浴房;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地的墙壁上都装有安全扶手、折叠椅以及紧急呼叫报警装置。

江阴路72号“微更新”的成功,让附近不少居民十分羡慕,希望搭上“微更新”的东风,也彻底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据了解,接下来南东街道顺天村将引导社区内其他居民楼对“微更新”项目进行投票,并对其中通过率最高的居民楼启动“微更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秉持先整体规划设计,然后成熟一个部分推进一个部分的方式,逐步完成整个街区的更新改造,最大程度地激发居民的自主管理热情,建立长效机制,降低改造阻力。

不仅是居民小区,不远处的邮局也借着“微更新”的东风进行了改造,明亮清快的大幅绿色图案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合影留念。而江阴路72号对面一条狭小无名的市政道路经过居委会的改造后,被冠以“曲径通幽”的雅号。

同时,江阴路72号的改造成功激发了居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民们共同制定了《卫生间使用公约》,详尽约定了打扫内容、打扫时间、排班日期等信息,每户人家在打扫完毕后,都要自觉拍照上传至微信群,真正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里的适老化智慧养老展示体验中心也于2020年8月对外试运行,成为南东街道适老改造的“样板房”,帮助老人感受社区的温度。

从“微更新”到“微治理”,是居民自治、社区共治元素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南东街道对老龄化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探索。如今,类似的改造模式正在被借鉴、被复制,在黄浦区积极推广。这些“微更新”“微治理”的成功实现,带来的不仅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更有居民精神面貌的大幅提升。

顾定鋆表示,南东街道一系列的变化,生动地阐释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接下来,将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旧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的建设。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