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为人民·黄浦群像

小东门街道:问需于民 拆违整治让老城厢变身新家园

2020年10月20日15:22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街镇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最前线,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际,黄浦区新闻办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以“人民城市为人民 黄浦10个街道的治理场景”为主题开展系列报道,通过街道群像图全景式展现黄浦区各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色亮点和生动实践,体现黄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治理绣花功夫。

今天,推出第二期小东门街道,了解街道探索“党建+拆违”模式,使违建整治等城区综合治理变得充满温度,居民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收获惊喜和满足。

“小东门街道近几年变化真的很大!”今年64岁的周云海在老城厢出生、长大,30多年前结婚时因家里地方太小,他不得不搬到别区另住。“但我始终心系老城厢,”退休后,周云海常回来走走看看,不经意间成为老城厢旧貌换新颜的见证者之一,他笑着说,“尤其近几年每次老城厢一日游都有新发现,比如曾经兼有‘破旧小’和‘危房’之称的聚奎新村,变成了有着独立卫浴和厨房的‘新房子’,不少以脏乱‘著称’的道路变得宽敞又干净,最近就连乱穿马路的现象也看不到了。”

周云海提到的小东门里发生的华丽变身,始于2016年。那年,由于居民反映强烈、矛盾突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成为上海市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违建整治势在必行,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也要保障,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调和?

在黄浦区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小东门街道探索推行“党建+拆违”模式,并逐步发展形成以“党建联建、社区自治、民主协商、一线工作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温度的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没想到拆违整治比动迁还要难!”

回忆始于2016年的这项工作,小东门的基层干部们感叹:“本以为动迁是天下第一难,没想到拆违整治比动迁还要难!

小东门街道位于黄浦区中东部位,区域面积2.59平方公里,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居民总户数3.09万户,户籍人口达9.9万人。作为二元结构显著的社区,拆违工作面临两个较为突出的难题:

一是各类违章搭建多。当时,小东门辖区有被称为“盒饭一条街”的康家弄、“烧烤一条街”的四牌楼路、“水产活禽一条街”的县左街、“黄赌一条街”的学院路、“旧货市场一条街”的东街等。周云海回忆并这样形容:“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

二是居民居住环境差。小东门街道作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发源地,很多公共设施早已年久失修。如有些老旧小区的上水管道铺设于清朝时期,有些下水管道老化导致下水不畅,不但影响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一下雨,整个小区就一片汪洋。此外,绿化不足、道路坑洼、缺少厨卫设施……居民们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十分强烈。

违章建筑数量庞大的背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既有历史问题,也有政策问题。而且不少生活在违建房屋里的居民,确实出于家里居住面积过小、厨卫设施缺乏才违章搭建,如果只是一拆了事,他们的生活困难依然无法得到解决。为此,拆除违建的同时还必须要保障民生,街道党工委意识到责任在肩!

党建引领形成合力,问需于民促生方案

“整治顽症是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小东门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只有真切了解群众遇到的问题,才能拿得出具有温度的整治举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们还真切感受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深刻内涵,总结出“一线工作法”,并一直到延续现在的工作中。

2016年初,在黄浦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小东门街道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挂帅,抽调主要党员力量作为组员,按照行政执法、综合治理、文明创建、改善民生等职能,下设11个拆违项目组,形成党建合力,由深入一线收集民情开始,迈出老城厢华丽变身的第一步。

一遍又一遍走街串巷,基层干部们在摸清违建情况的同时,还敲开整治区域每一户居民的家门,问清群众的需求。走访调研让基层干部们发现,老城厢客观实际果然和现行规定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大家深受触动:“要想把基层工作做好,必先向群众问计问需。”愈发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心声、叹息声”之后,基层干部们对居民们的困难有了切身体会,也赢得了居民对拆违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聚奎新村改造项目、圣莲大厦东围墙工程拆除工作,改造方案是否切中居民最迫切的需求,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一起实施?一次又一次基层干部上门沟通,一场又一场专家现场论证,不仅确保了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整个拆违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激烈矛盾,没有出现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现在,“一线工作法”依然是小东门街道基层干部们自觉践行的工作方法,垃圾分类怎么做、小区如何微更新、社区疫情防线如何守牢,各个居民区的基层干部们都愿意第一时间听听居民怎么说。

拆违整治有温度,居民收获惊喜与满足

掌握整治难点和居民需求之后,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创造性地将“拆违、排危、帮困、惠民”结合在一起。

以周云海提到的聚奎新村为例,该小区为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直管公房,原先小梁薄板的房屋结构早已老化损坏,后期不断累加上的各类违法搭建形成了一栋栋摇摇欲坠的吊脚楼,对住户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小东门街道秉承“超常规、敢突破、勇担当”的精神,按照“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加固修缮”的工作顺序,加以细致的群众工作,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309户居民的应急避险撤离任务。

在整治过程中,街道不仅对原住房进行违章拆除、加固改建,并且螺蛳壳里做道场,合理利用建筑空间,在不减少原住户居住面积的基础上,改公共厨房为独立厨房,为每家每户增加独立卫生设施。

2017年1月改造工程竣工,原住户回搬,切身享受到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居民们高兴地说:“聚奎新村成了真正的‘新’家园。”

聚奎新村就像是近几年小东门街道开展城区综合治理的缩影:在推进违建整治的过程中,街道同时开展房屋大修及立面修缮、小区综合改造、推进厨卫工程、平安工程、光明工程、便民服务工程,改善上水、排水、电线管网、改善市政道路及积水点状况,完善环卫设施配置、补种绿化、粉刷立面、修整道路。在小东门,违建整治等城区综合治理变得充满温度,居民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收获了惊喜和满足。

巩固治理成效,群众自治形成社区治理新格局

老城厢变身新家园之后,如何预防违章搭建、乱堆物、乱停车等不良行为回潮?小东门街道在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之初,就想在了前面——通过群众自治组织推进社区自治,巩固治理成效。

在复兴路404弄整治期间,中华、西姚两个居民区立足社区实际,挑选整合了社区内原有的8支居民团队,成立了东街片管会。在这8支团队中,有以倡导“美化社区环境,人人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洁齐美家园自治小组”“家园清洁守护队”“视觉中华”,有以劝阻社区不文明行为的“安居劝导队”“宜居劝导队”,有专攻规范停车的“西姚车友之家”“文明守序车管会”,还有关爱社区弱势群体的“温馨365”。为配合东街片区拆违整治,8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形成了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东街片管会的运作模式和经验,也为小东门街道居民自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现如今,小东门辖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批社区居民自治共治的品牌组织,如:荷花池居委的“守望园志愿者队伍”、新码的“平安治理劝导队”等社区安全巡查群众自治组织,还有尝试通过居民自治协商、居民调解等来解决社区管理中的矛盾、焦点难点问题的自治组织,如阳光居委的旨在解决小区宠物扰民问题的“毛球俱乐部”、龙潭居委的为协调居民与物业关系而成立的“议事会”等等,在这些社区自治项目中,居民们积极争当政策法规宣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文明创建示范员、平安维稳守护员、文明施工监督员,共同参与人民城市建设、守护好新家园,满怀喜悦奔小康。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