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写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七周年之际

董志雯、葛俊俊

2020年09月29日16:53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从长江入海口极目远眺,巨轮满载货物驶向全球;向西回望,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美丽天际线。这片热土,就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

2020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迎来挂牌七周年。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在浦东新区呱呱坠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个自贸区先后成立。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从7年前的“一枝独秀”发展至如今的“百花齐放”,也从初期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

7年的坚守与执着,上海自贸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成果显示,上海自贸区位居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总体排名第一、省级综合排名第一。

上海自贸区供图

见证历史,他们与自贸区一起成长

上海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当时针拨回7年前——2013年9月28日,外高桥保税区2号门基隆路9号,上海自贸区挂牌前一天,记者来此采访时遇到专程赶来拍照留念的游客赵先生。尽管7年过去了,这一幕仍让赵先生记忆犹新。

2013年9月2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牌匾被摘下。葛俊俊/摄

2013年9月28日,赵先生(左)与同来外高桥二号门参观的市民交流。 葛俊俊/摄

平时就关注国家政策改革的赵先生是渭南市人大代表也是一位企业家,在上海自贸区揭牌之际,从陕西坐了3个小时飞机赶到上海,将外高桥区域里里外外都逛了个遍。尽管自贸区改革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但他觉得“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大西北特意赶来就是想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变迁。

与自贸区有着“不解之缘”的毕方方,2013年10月入职了一份新工作——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关注上海自贸区的最新发展。迄今为止,她仍保存着当时亲手制作的一大摞自贸区政策手册。

毕方方保存的2013年9月28日报纸 受访者供图

也正因此,与自贸区在同一“成长起点”的她,见证了上海自贸区从最初的总体方案和23条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到2015版深化方案、2017年版全面深化方案;从190条的负面清单缩减至目前的30余条;从上海的4个片区,历经全国5轮扩容,直至扩展为整个1+3+7+1+6+3……的阵型。

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初,外界非常关注自贸区的走向,常常有一些误读:是否将走过去改革开放的固有模式,通过打造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不少北上考察的外资企业代表一到上海就要求安排去参观上海自贸区,并且纷纷打探自贸区里最新“优惠政策”力度有多大,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零关税”;更有成批的职业黄牛到外高桥寻觅注册公司的”商机“。

弹指一挥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至今,已历经7个年头。在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石建勋看来,从初期摸索前行到如今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开启新纪元,上海自贸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快速成长,他们是尝鲜者和受益者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企业,是上海自贸区改革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品牌和名片。截至2020年8月底,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6.7万户,7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8倍。

从“一间实验室”到拥有独栋办公楼,兜兜转转几年时光,安源医药却始终扎根在浦东。“感谢现在的大环境,这几年的变化翻天覆地,尤其对生物医药的极大关注。而且,在张江,人才的集聚程度超乎想象,开车半小时就可以跟最顶尖的人才面对面交流,这在美国也是无法想象的。”安源医药董事长李强博士感慨不已。

上海自贸区宽松的创业环境及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机制,使得创业企业达观数据快速成长。2018年,达观数据斩获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并连续三年蝉联“中国人工智能创新企业50强”。

“作为在自贸区成长起来的企业,达观数据受到了各界的支持与认可,非常荣幸也很感恩在这片土地发展成长。”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表示,未来,在自贸区环境中将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早日上市,成为上海大数据企业的一面旗帜,在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贡献科创企业的力量。

企业家的自信和底气从何而来?——不要政策优惠,不搞税收洼地,强调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一以贯之的方向。

从2008年“藏身”在小区民房里的办公室,到2019年搬入南泉北路的S空间,支付宝已在浦东扎根发展了12年,早已与自贸区建立了深刻的联系。扎根浦东发展的十余年间,支付宝不仅见证了自贸区的发展,也成就了自身的进阶。

“浦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收钱码推出之初,得到了浦东新区商务委的大力支持,让浦东数十个大型菜市场成为第一批扫码付菜场。”支付宝商户业务负责人马荣华说。如今,吃饭扫码、买菜扫码……付款二维码已经贴遍了大街小巷,这几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

站上“风口”,他们是参与者和贡献者

7年来,上海自贸区成为开放创新“风口”,得到一批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青睐。截至2020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约占浦东新区新设外资企业的77%,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

2013年,作为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的“001号”挂牌企业,百家合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游戏公司。但正是这家游戏企业的诞生,打破了中国市场“海外游戏进不来,国内游戏出不去”的长久沉寂。

百家合公司设立后,上海自贸区在报审流程中给予了公司极大的协助,原来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工商审批备案时长,现在只需要两到三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此前困扰游戏发行方的二次批文在自贸区海关的协助下永久取消;自贸区使用的离岸汇率结算模式更是为国内游戏产品在海外发行降低了时间与汇率转换的双重成本。

“都与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密不可分。”时任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张炜告诉记者,如今7岁的百家合已与国内外知名游戏开发商如完美世界、育碧等进行合作,将优秀的游戏内容引入Xbox平台。同时,百家合还积极开展与独立开发者在游戏内容上的创新与落地,引领国内的主机游戏走上世界舞台。

作为上海自贸区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渣打银行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帐户、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人民币境外借款等创新制度,取得了丰硕成果。渣打中国现金管理及贸易董事总经理安必杰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渣打银行将积极开拓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支持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富起来了,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增长,财富管理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瑞士人菲利克斯·霍拉赫是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的投资方——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商学院院长。

然而,之前由于管制等原因,外资难以进入中国金融培训领域,上海自贸区给“菲利克斯们”开了一扇窗,由于不在负面清单限制内,他的申办计划很快通过审批。

“上海自贸区商务委批文,两天就下来了。社保局审批,一周内办妥!”瑞伯公司总经理钟科很惊叹,“就连现在我们租用的这块场地,也是在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的引荐下快速找好的。”

申请、批准、授权、兴建......每个环节都高效对接与服务,打消了外商投资者们心中的疑虑,促成了投资。“感谢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截至2020年8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项目近3400个。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不断“升级”营商环境

自贸区“雁阵”中,上海“头雁”效应明显。

在国家层面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260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124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与其他地方共同总结形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自由贸易账户等,已经成为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的亮丽名片。

从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海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我国全面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抓好其中“牵一发而动身”的地方。从上海自贸区1.0方案中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到3.0方案中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政府自身的改革始终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上海自贸区供图

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有一项独特的“窗口无否决权”制度:工作人员“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不设障碍设路标、不打回票打清单、不给否决给路径——这一窗口让更多创业梦想成真。 

上海在线新经济企业盒马鲜生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盒马的“新零售业态”有卖场、餐饮服务,还有网络下单配送。面对这种“四不像”,上海自贸区没有简单说NO,而是和企业认真探讨,将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同时纳入经营许可证,并首次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其中。“自2016年在浦东率先落地以来,盒马已在全国的数十个城市开出60多家门店。”盒马鲜生总裁侯毅告诉记者。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

从2013年挂牌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通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推出营商环境的“升级版”。

7年多来,上海自贸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建设者们一门心思“再创业”的劲头没有改变,跑出了营商环境“自贸区速度”。

上海自贸区供图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上海自贸区未来可期

“每一次上海自贸区开放新政公布后,我就会一字一句地与原有政策比对,确认开放的新空间对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尽管2019年已经离职,毕方方仍格外留意自贸区的动态,保留着曾经制作的一大摞自贸区政策手册。

毕方方保存着当时亲手制作的自贸区政策手册 受访者供图

“在这些手册的背后,凝聚着太多为了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智慧和汗水,从‘零’做起,不断试错,开创了自贸区从无到有的新局面,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和创新,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毕方方感慨道。

“上海自贸区要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其他地方不具备条件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内循环中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在双循环中提升要素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

石建勋教授指出,未来,自贸区要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疫情过后,在全球化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侵袭、全球经济恢复发力的时候,要尽快根据全球形势调整布局,在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随着临港新片区的火热建设,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战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在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自贸区道路上勇往直前。上海自贸区将按照中央要求,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系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形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乘风破浪,正当其时。

站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上海自贸区创造了诸多敢为人先的记录,为全国贡献了“上海经验”。深信,加速驶向世界经济的海洋,自贸改革未来更可期。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