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8月18日电 (记者 曹玲娟)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的行知读书会日前迎来了“江南文化季”主题活动的第三场——“追梅逐梦”。主持人阎华邀请了大家都爱的梅派大青衣、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现场妙语连珠,掌声不断。
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京剧文化传统,“京剧”一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1876年的《申报》上。不同于北京的“听戏”,上海称其为“看戏”,上海这座大都市赋予京剧以摩登的基因。新式剧场中,演员没有威亚却能高悬舞台,还会骑着真马在台上表演,兴之所至则跳入舞台前的水池,真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那时流传着一种说法:不经历上海,成不了好角儿。很多来自北京、天津的名角儿都要来上海演出,只有经过了上海的“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好角儿,进而红遍全国。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史依弘是梅派大青衣,她为什么选择了梅派?这就要说到她的两位老师——武旦演员、京剧教育家张美娟以及戏曲声乐专家卢文勤,她们将史依弘带入了梅兰芳的艺术殿堂。
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里呢?在史依弘看来,梅先生代表了一个中国古典女子的综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种运用要比别的演员高一筹,这或许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
史依弘最初与京剧结缘,是小时候看过的《白蛇转》《杨门女将》《野猪林》等京剧电影,后来,她凭借学习过体操的优势成功考入了戏校,却因身高问题愁坏了家人和老师,后来她终于蹿了个儿。
京剧行业要想出一个人才特别难,对演员的身高、嗓子、扮相、台缘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只有这些元素都具备了,她才是观众心中理想的古典美女形象。
京剧演员的选拔非常严格,要考核身高、手长、脚长等,还要摸脑门儿。“前几天碰到一个好朋友,他说我小时候特别想进戏校,老师后来一摸我的脑门儿,就说不要了。”史姐姐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原来,京剧表演要勒头,如果是平头,是勒不进去的。
史依弘回忆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赞》时,勒好头在后台还没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转,彻底晕了。演出前,锣鼓声一响,史姐姐非常激动、兴奋,也忘了头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尽的汗水才铸就了京剧之美。
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史依弘,一手做传统,一手做创新。2013年,也就是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一百年之后,史依弘独挑五台传统大戏,上演“文武昆乱”,她还曾在一天内唱尽“四大名旦”代表作。
她也一直走在京剧创新的道路上。早在2000年,史依弘就与谭盾合作,展开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响团的伴奏下,史姐姐演绎虞姬,一位日本演员演绎能剧里的小春,一位美国演员演绎朱丽叶,三人在舞台上共演“生死爱”。还演过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影片在海内外屡获殊荣。她创办弘依梅剧团,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最后,史依弘清唱了典雅大气的《梨花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