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大堂”產業倍增升級煥新 普陀發展亮眼

“十四五”以來,普陀區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城市更新等方面發展亮眼
上海“西大堂”產業倍增升級煥新
“‘十四五’以來,普陀區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達10.8%,高於全市年均增速6.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8.8%,高於全市增速2.5個百分點。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90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40.8%﹔完成規上服務業營收2614億元,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昨天,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實干繪答卷 接力新藍圖”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普陀區拿出了一組亮眼的經濟數據。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以來,普陀區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引領科創發展
普陀區是上海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的重要節點,被譽為上海的“西大堂”。
普陀區委書記胡廣杰介紹,普陀區堅持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引領帶動“一帶一心一城”重點地區發展,加強與沿線“八市”合作交流,打造沿滬寧協同創新集市,梳理形成資源、需求、合作“三張清單”,匯集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資源310項,技術攻關、產業聯動等需求294項,跨區域合作195項。
就在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牽頭的“長三角同位素技術創新聯合體”,入選了第二批12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名單,成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生物醫藥領域科創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產品豐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產品,目前已在安徽海素公司實現穩定運行,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壟斷。
如今,創新主體不斷集聚,普陀區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平台和創新企業的主體作用,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持續加強。2024年,普陀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346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94家,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95家和255家。
同時,創新生態不斷完善。普陀區打造“創新裡”科創產業空間,加快建設海納小鎮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出台“1+N”人才新政,設立海外引才空間站,還成立了總規模50億元的“半馬蘇河”科創基金,進一步支持科創發展。
傳統產業數字化
“十四五”期間,普陀區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點培育產業提前完成“411倍增計劃”,佔區級稅收比重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普陀區傳統產業正聚焦“升級煥新”。普陀區區長趙亮介紹,商貿業是普陀的傳統優勢產業,去年全區商品銷售總額超2萬億元,穩居全市第二。
貿易方面聚焦數字化轉型,今年1月至7月,普陀區內有色金屬重點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4.5%,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商業方面聚焦新型消費,不斷拓展銀發經濟、悅己經濟、國貨潮品,大力發展首發經濟、直播經濟、夜間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一大批新消費企業已在普陀加速涌現、集聚成勢。
當前,普陀區正圍繞“提升集聚區能級、做強大宗貿易全品類、做實貿易中心承載地”的目標,通過深化央地協同,主動對接大宗商品領域央國企,壯大全品類貿易集群﹔建強數智底座,推動上海有色金屬交易中心數字化升級﹔暢通金融鏈路,聯合金融機構研發多品類動產質押產品及中小企業專屬融資方案。
增強居民幸福感
“十四五”期間,蘇州河21公裡岸線全面貫通,建成29座蘇河驛站,“半馬蘇河”公園建成開放,居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普陀區的城市更新可圈可點。曾經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城中村”——“紅旗村”實現蝶變,建成真如環宇城、山姆會員店、中海中心等高品質載體,化身城區發展“天際線”。
眼下,真如副中心已成為上海協同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新高地。“真如之心”曾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產批發市場——銅川水產市場,已完成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征集,即將落地商業辦公、高端酒店、文化創新、高端居住等新業態。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普陀區新建綠地75.5萬平方米、立體綠化10.8萬平方米、綠道27公裡,新增城市公園9座、口袋公園12座。2024年,綠化覆蓋率達到31%,比“十三五”末提高1.8個百分點。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周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