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友好”商場:老人賽電競、學AI、玩滑梯…老年生活也可以很遼闊

在上海環球港的Z+KTV裡,65歲的李奶奶正和老姐妹們合唱《最浪漫的事》,這已經是她本月第三次來到這裡﹔而在隔壁的手機店內,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年人正在試戴VR眼鏡,十分驚奇——這些曾經被視為年輕人主場的地方,如今成為老年人的“快樂老家”。
把閑置空間變成“銀發樂園”
工作日上午10點,本是商場消費的“冷門時段”:學生黨在課堂,上班族埋首於工位,KTV包廂、影院影廳、餐飲座位大多空著。但現在,這個“空窗期”正被銀發族填滿,成了商場最熱鬧的時刻。
原價116元的4小時歡唱,上午場現在只要76元﹔49元一壺的茶水降到25元,不管多大歲數都能享受。“看起來是少賺了,但實際上是把閑著的資源用活了。”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商場精准抓住了“錯峰”。舒展給記者算筆賬:包廂空著也是空著,水電費、人工費一分不少﹔現在吸引老人來,不僅包廂費有了收入,他們唱完歌順路去樓下吃飯,去附近的店鋪看看鏡頭,還能帶動周邊商戶的生意。
KTV裡,老年人們放聲歌唱。
數據也能說明這個策略頗有成效:Z+KTV工作日上午的包廂使用率從30%提高到了70%,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待40到50批老年客人。
中海環宇城MAX的“老友聚”套餐,則玩出了更巧的花樣。他們推出“集卡換福利”活動:老人每次消費“老友聚”套餐,就能領4張卡片。3張可換6個雞蛋,9張換一張電影票。“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換物,老人們不光自己來,還會拉著子女、孫輩一起參與”,工作人員說。
中海環宇城MAX五樓的自助餐廳,每到飯點人滿為患,以家庭消費為主。(牛益彤 攝)
中海環宇城MAX推出的“老友聚”兌獎卡片。(牛益彤 攝)
這種 “老人牽頭、全家參與” 的模式,也帶來了變化。中海環宇城MAX市場部負責人單詩琪說,活動推出后,工作日來吃飯的老年人變多了﹔餐飲、零售的銷售額也有提高,其中兒童玩具的銷量增長明顯——“老人們多會帶著孫子孫女來吃飯,吃完逛一逛,給孩子買個玩具”。
長寧龍之夢的“10元銀發觀影”則更懂“陪伴”。每天上午10點的場次,60歲以上老人現場排隊,花10元就能觀影,還能免費帶2名親友,上座率輕輕鬆鬆就超過80%。87歲的王奶奶已經是第二次來看《戲台》這部電影,這次她帶上自家老伴,“以前總覺得看電影是年輕人的事,現在有優惠,我們也能約著一起樂呵樂呵。”
這種“錯峰聯動”的模式,在上海多個商場已出現。商場盤活閑置資源,使其轉化為面向銀發族的專屬福利,同時將單人消費轉化為全家共同參與,將冷清時段也轉化為消費。
在長寧龍之夢,《戲台》上午場的上座率能達到80%,10元“銀發票”頗受老年人歡迎。(牛益彤 攝)
讓老人感到“被需要、有價值”
如果說“錯峰套餐”是商場的自發嘗試,那麼“長者友好商城”的建設,則是政策推動下的“系統升級”。
7月,普陀區發布了上海第一份《長者友好商城建設標准》,從文化、管理、服務、環境、應急這五個方面,給商場定下了“適老規矩”:商城主要出入口要有方便輪椅上下的坡道,智能設備要能支持語音操作,公共區域要設老年人專用的休息區﹔還要提供手機操作指導、輪椅租借、血壓監測等基礎服務,甚至得有專門的志願者導覽員。
這份標准的核心,不是“同情式照顧”,而是“平等式尊重”。
服務上的變化更貼心。在中海環宇城MAX一樓的服務台,戴著“長者友好”徽章的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幫老人解決購物過程中的“數字難題”:調大手機字體、預約會員沙龍活動、綁定社保卡支付……78歲的周爺爺上周剛學會用手機購買電影票,“以前總怕麻煩孩子,現在有人手把手教,我自己也能搞定了。”
更讓人暖心的是“應急保障”。商場客服台設置“老年應急點”,配備血壓儀、血糖儀、心臟除顫儀,還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志願者隨時待命。
“適老服務不止於‘方便’,更要讓老人感到‘被需要、有價值’。”中海環宇城MAX的“老友記俱樂部”,就在嘗試踐行這句話。
每周四,商場定期舉辦的長者沙龍名額供不應求。62歲的王爺爺正拿著手機,跟著老師學“怎麼調濾鏡”。“以前覺得拍照就是‘咔嚓’一下,現在才知道角度、光線這麼多講究。”他指著自己的手機展示:有公園的花,有孫子的笑臉,還有商場的角落風景。“這張是我拍的,老師說構圖不錯”,王爺爺的語氣裡滿是驕傲,“以前總覺得老了就該待在家裡‘等著被照顧’,現在才知道,我們也能當‘攝影師’。”
俱樂部和華為合作的智能手機課更火,每次30個名額,一開放就被搶光。“老人們不隻想學基礎操作,還想學怎麼剪輯旅行視頻,怎麼用美顏和孫子視頻,怎麼發朋友圈配文案。”工作人員說,有位阿姨學完剪輯,把去雲南旅游的視頻做成了“紀錄片”,在家庭群裡被小輩們夸“太潮了”。
兩個月裡,俱樂部舉辦了20場活動,從免費觀影到木偶戲入門,場場都坐滿了人,一共服務了上百位老人。
可見,銀發經濟的深層動力遠超折扣。當商場從設施到服務全方位體現尊重,滿足其社交、學習與價值實現需求,自然激活了巨大的消費活力與歸屬感。
年齡是數字,不是限制
在採訪中可以發現,老年消費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畫像”:他們熱衷拍照打卡,在適老化商品展示區認真挑選﹔社交活躍度高,在俱樂部裡呼朋引伴﹔穿著時尚,演出前甚至會特意預約美甲服務。
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對新興體驗的擁抱遠超預期。在一場名為"返老還童體驗日"的活動中,環宇城將地點設在三樓的室內兒童樂園meland,組織了15位老人前來體驗。
80歲的牛奶奶是第一個沖上滑滑梯的。她像孩子一樣張開雙臂滑下來,落地時還特意擺了個“勝利姿勢”。“以前總覺得‘老了就該服老’,坐要端正,走要緩慢,不然就‘不像老人’。”牛阿姨拍著手上的灰,笑得燦爛,“今天才發現,年齡就是個數字,想滑滑梯就滑,管別人怎麼看!”
更讓人意外的是電競區的“銀發戰隊”。70歲的趙爺爺戴著VR眼鏡,和幾位老伙伴組隊玩游戲,“最后排名比年輕人還高呢!”,單詩琪提起來也十分驚嘆。
這種對“新事物”的熱情,在第一百貨的“銀鈴俱樂部”裡更明顯。這裡的AI課程場場爆滿,老人們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學“怎麼讓AI畫一幅‘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有時候老人們還會比誰剪視頻剪得快”,第一百貨的張經理說,有位阿姨把去新疆旅游的視頻剪成了“大片”,在朋友圈裡收獲了不少點贊。
社交,是老年群體在商場裡的另一大“剛需”。而商場提供的,正是他們最需要的“無壓力社交場景”。
李奶奶的“唱歌小分隊”就是這麼來的。最初只是兩三個老姐妹約著唱歌,后來在KTV遇到其他老人,“一聽他們唱的歌我們也會,就慢慢混熟了”。現在這個小分隊人越來越多,也慢慢變成了李奶奶生活中的重要一環。
這種“社交帶動消費,消費促進社交”的循環,讓商場成了老年群體的“新型社區”。據介紹,中海環宇城MAX 60周歲以上會員數量較年初增長15%,許多長者都產生了復購行為——他們來商場,可能不只是為了唱歌、吃飯,更是為了“見老朋友”。
過去,人們總覺得“老年人舍不得花錢”,但商場裡的消費數據正在打破這個偏見。以中海環宇城MAX為例,上半年的營業額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銀發族帶來的消費是重要增量。單詩琪分析:“老年人的消費不是‘沖動型’,是‘價值型’——他們願意為‘快樂’花錢,為‘社交’花錢,為‘自我提升’花錢。”
有需求就有動力
一直以來,老齡化被視為“社會挑戰”,但商場裡的場景告訴我們:老齡化也能是“發展機遇”。
不少業內人士都提到,隨著商場精細化運營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商家開始採用客群時段適配策略——通過優化日間非高峰時段的包廂、影廳等資源,以適配性服務吸引老年群體。在此過程中,商家逐漸發現:老年人的核心需求遠非“低價”所能涵蓋,他們更渴望獲得社交歸屬感、消費尊重感與自我價值實現。<span data-docs-delta="[[20,"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銀發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封進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總結了","1:\"rgba(255%2c%20246%2c%20122%2c%200.8)\"|inline-dir:\"ltr\""],[20,"中國銀發經濟的近些年的發展呈現出三種特征:首先,銀發經濟內容綜合,涵蓋衣食住行、文教娛樂、醫養康護等多個方面。其次,銀發經濟同時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和市場經濟特點,混合經濟形態明顯。第三,隨著智能化、數字化等科技的發展,新技術在銀發經濟領域的運用已逐步推開。","inline-dir:\"ltr\""]]"="" data-copy-origin="https://shimo.im">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希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國銀發消費的需求非常多元,這主要是中國老年人口群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特別是60年代出生人群開始進入老年,這一群體的規模大、經濟實力強、消費理念新,為中國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賽道。
有需求就有動力,商場也開始擴寬思路,探索老年人娛樂活動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第一百貨“銀鈴俱樂部”的會員們,剛參加完一場“脫口秀”體驗,“我們找到一家脫口秀俱樂部做活動,沒想到很多老人都非常開心,想著下次也能講講自己的故事”,第一百貨商業中心百樂新娛商場的張經理說。
相較傳統商場的功能是“賣東西”,“長者友好”商場更像“公共空間”的補充——休息區舒適,免費課程隨到隨學,豐富的吃喝玩樂選擇,甚至還有固定的社交伙伴,對老人來說,更有吸引力了。他們不再是社會的邊緣群體,而是充滿活力的消費主力﹔不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對象,而是主動追求生活品質的主體。
從這個角度看,老年生活的可能性,遠比我們想象的遼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