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園林,撬動文旅“大”市場

當暮色浸染上海老城廂,豫園九曲橋畔的飛檐翹角在光影中漸次蘇醒。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典園林,正以創新的姿態煥發新生。
從“城市山林”到“實景式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豫園,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感可知、可消費、可傳播的沉浸式體驗,撬動文旅大市場,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
從園林到實景式博物館,讓歷史可觸摸
文旅消費是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如何增強高品質文旅產品供給、創新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讓文旅市場與產業鏈條“活”起來、“長”起來,是當下重要課題。
2019年4月,上海出台《關於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指導意見》,要求圍繞“國際范”“上海味”“時尚潮”三個特點,打造一批夜生活聚集區。同年11月,豫園曾通過燈光點亮、水體燈光秀等形式呈現江南園林景致。園內水廊軒榭,光影生輝。此后,豫園持續探索常態化夜游的模式和定位,希望通過日游和夜游的不同展示,帶給游客沉浸式體驗。
在黃浦區打造“夜間經濟”的整體部署下,豫園地區於2022年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聚焦“光、秀、市”,打造具備文化體驗、美食與娛樂功能的夜間經濟圈。
夜游豫園
2025年初,上海印發《全面推動上海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重點推進深化全景式IP演繹、加強城市形象宣介、強化旅游產品營銷三個方面。這與2024年7月啟動的夜游豫園項目不謀而合。
大假山·山池如畫
夜游,不是簡單的燈光秀。夜游豫園項目以“豫享山林”為主題,聚焦文化賦能場景和特色IP打造,將光影技術、數字藝術和江南園林美學深度融合,提升豫園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打造跨媒體沉浸式文化夜游。
項目選取館藏書畫精品,通過燈光點亮、動態投影、Mapping show、裝置互動等形式,讓文物“活”起來。游客沿350米動線漫步,可穿越“物境、情境、意境”三大篇章,在大假山、九獅軒、玉玲瓏等24處景觀中感受“一步一景一畫卷,移步換景畫中游”的東方美學。
九獅軒·臨軒入畫
該項目籌備一年,將於8月8日首次開放夜游,通過“全程批次化導覽”模式,每批20人由專業講解員帶隊,確保體驗深度。
豫園的革新,不止於夜游。
以“實景式博物館”為定位,日間開放傳統園林游覽,夜間則化身文化展廳,形成“日賞山水、夜探文脈”的互補格局。這種“晝夜聯動”模式,既滿足了游客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雙重需求,也通過差異化體驗延長了停留時間,帶動了周邊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
文化IP的破圈:文物變身帶貨頂流
打造旅游新場景,解鎖更多新玩法,可增強游客的體驗感,讓文旅消費的動能進一步釋放。在這一背景下,文創產品日漸成為旅游市場亮點。
2024年,豫園游客接待量突破27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外國游客數量佔比接近1/4。如何將“流量”轉化為“留量”以及消費“增量”?豫園看中借助文創產品“出圈”的影響力,8月8日,“豫見好禮”門店即將啟幕,旨在將客群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
文創開發不是簡單的復制文物,而是找到文化與市場的連接點。豫園通過授權模式與專業團隊合作,確保產品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競爭力。
豫園中,到處都是吉祥元素,如“豫”字,寄托著“平安”“安泰”以及“愉悅老親”的美好願望﹔雙瓶洞門,寓意“平平安安、福智圓滿”﹔寰中大快,寓意著天地間的暢快喜悅。
以豫園深厚文脈為核心,豫園文創設計了各類文創展示品。該IP以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景物為原型,通過年輕化設計語言,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現代潮玩元素轉化為現代消費品,打造了“城市遇山林”“園林遇吉意”“曲徑遇轉機”三大系列產品。
“城市遇山林”系列文創產品
“園林遇吉意”系列文創產品
“曲徑遇轉機”系列文創產品
例如,“城市遇山林”系列中,設計師匠心獨運,將快樓、穿雲龍牆、流觴亭等建筑式樣特色,以及玉蘭花、千年銀杏、元代鐵獅等元素復刻到豫園勾勒系列帆布袋面上,每一處圖案皆暗藏典故,引人探尋﹔“園林遇吉意”系列中,設計師以三穗堂的鏤空花窗為靈感源泉,巧妙設計出鏤空透彩金屬冰箱貼。每款冰箱貼都承載著吉祥寓意,象征著“福祿雙至”“鬆鶴延年”“錦繡前程”等。此外,園內“燙了頭”的鳳頭鴨也被收入設計圖中,時髦又有趣。
“豫園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存在不同的需求,我們逐一破解需求密碼。”豫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例如海外文化客期待有明確文化符號的紀念品﹔國內大小家庭既在意文化屬性也追求實用性﹔年輕體驗派則追求體驗感和社交分享等。目前,已針對年輕客群“集章”熱,開發線上線下游園集章新玩法。
購買一款文創產品,收獲一份價值。這份價值不僅包含實用價值,更具情緒價值。“后續我們除了自有產品開發外,還將通過老字號共創、新銳聯動、非遺手作、IP聯動等模式,提升傳播力、溢價力、爆款率,讓文化借助產品傳播千萬家。”豫園相關負責人說。
從景點到入境旅游第一站的文化標杆
作為上海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豫園從細節上入手,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和游客的入園體驗:增設英文購票頁面及導覽地圖、定制7個語種的語音導覽系統、實現支付便利化……
2024年中國旅游日期間,上海成立入境旅游推廣中心,而黃浦也已率先成立“黃浦最上海形象推廣中心”。
在此基礎上,豫園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創新路徑﹔邀請專家學者、導游、學生、市民游客、講解員等不同群體代表,開展主題推介,讓外國游客不僅能看景,更能讀懂中國故事。
“推動文旅融合,並非原封不動地對文化進行呈現,而是以敬畏之心、在守住歷史文脈之‘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豫園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守正創新、融合轉化、內通外聯”三個關鍵詞,通過夜游及文創項目雙輪驅動,在保護傳承“最上海”城市文脈的同時,以更富創意的方式打開城市文化遺產。
正如講解員所說:“跨過這道四百多年的門檻,您便從喧囂街市步入清雅園林。”
豫園的蛻變,是上海打造“高能級文旅、高品質體驗”的縮影,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從“流量”到“留量”,從“打卡地”到“文化標杆”,豫園用創新証明:傳統與現代並非對立,歷史與未來可以共生。當世界級流量匯聚於此,這座古典園林正以東方智慧,書寫著文旅融合的新范式。(豫園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