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超50.5%

2025年08月07日15:4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8月7日電(馬作鵬)據上海市體育局消息,上海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已超過50.5%。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5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30.5個,社會體育指導員6萬多名,已累計建成都市運動中心33個、社區市民健身中心190個、市民健身步道2739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19117個、市民健身驛站339個、市民運動球場3228片、長者運動健康之家178個,提前實現了“十四五”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平方米的規劃目標。

位於靜安區的青年體育公園,市民自發組織足球比賽。馬作鵬攝

上海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上海市立足社區、面向全人群,不斷推進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改善社區健身環境,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推進“體醫養融合”,把體育事業做為人民群眾家門口的民生實事來辦。

2025年,上海市體育局將牽頭建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30個、市民健身步道70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00個、市民(職工)健身驛站50個、市民運動球場130片(其中羽毛球場100片)、長者運動健康之家20個。

在全國第17個“全民健身日”到來之際,上海市體育局發布了全上海近千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信息。

其中就包括了在黃埔江畔北外灘2024年底新啟用的虹口區北外灘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走進這個市民健身中心,可見顏值高、價格親民的游泳池吸引力眾多市民前來參與鍛煉。

蔣晨銳是在附近寫字樓工作的一名白領,去年11月底在得知公司附近有這樣一家市民健身中心后,立馬給自己添置了一套游泳裝備,下班后就近運動,去去“班味兒”。

北外灘社區市民健身中心游泳館。虹口區供圖

“原本長期伏案工作,肩膀和頸椎經常酸痛影響睡眠,現在每周固定在公司附近游完泳再回家,身體感覺好多了!”蔣晨銳說道。

北外灘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9000平方米,內部設施豐富多樣。其中,游泳運動中心和室內網球場均按照賽事級標准打造,為市民提供專業級的運動體驗。

近年來,北外灘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超過2000余家金融企業和機構入駐。全球排名前50的班輪公司中,已有15家在北外灘及周邊設立跨國公司總部、分公司或代表處。隨著區域能級的不斷提升,對更高品質辦公體驗和更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

這一市民運動場所的落地,其實是上海市相應城市發展需要高標准建設市中心大型運動社群中心的一個鮮活案例。

每到周四中午,家住普陀區甘泉社區的退休職工方仕遠會在好友群裡發消息:“各位,周末打球啦!我來訂場,大家等通知!”

方仕遠說,“周末我們鄰居和朋友們要去的‘青立方’總是爆滿,現在要提前預定才能選到心儀的時間段。”他所說的“青立方”, 是位於普陀區嵐皋路876號,緊鄰7號線新村路站的甘泉路街道“青立方”社區市民健身中心,於2024年3月啟用。

甘泉青立方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的羽毛球場。普陀區供圖

場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內部設施豐富,有7片羽毛球場、2片乒乓球場及1間設備齊全的健身房,全方位滿足社區居民健身需求,每周公益開放時長不少於56小時。

值得關注的是,“青立方”還是甘泉路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重要部分,也是活力社交平台。

曾經,該項目所在區域原先用作兩網融合中轉站,但因噪音、氣味和整體環境等問題經常遭到周邊居民投訴,且矛盾較為激烈。轄區內同時又面臨著居民健身需求熱度高,但大多數配套設施、服務機構陳舊,現有空間無法支持大體量城市更新的困境。

如今經過改造,昔日擾民之地搖身一變成為健身好去處,也優化了甘泉社區“15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功能布局,將為這個全市老齡化程度最高的街道注入新的活力。

據上海市體育局提供的數據,分布在基層社區的體育場地面積已經佔到全市體育場地總面積的1/3以上。打造15分鐘健身圈,目的就是縮短市民去健身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社區裡越來越多的體育場地,讓居民參與運動更加便利,時間成本大大降低,帶來的是健身積極性的極大提升。

2025年上海城市業余聯賽匹克球總決賽現場。上海市民體育公園圖

此外,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方面,今年的上海城市業余聯賽設聯賽15項,品牌賽事活動27項,系列賽280項,所有賽事活動公開招標承辦單位,參與投標的單位達422家,最終252家單位成為本屆城市業余聯賽合作伙伴,賽事活動基本貫穿全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各類人群。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海還將牽頭舉辦第五屆長三角體育節,突出“綠色、健康、融合、共享”的主題,綜合設置競技類、展演類、活動類三類28個單項比賽,推動賽事活動“進商圈、進景區、進街區”,進一步打響長三角一體化的體育品牌。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